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孫嘉誠到底是死於雍正的設局之下,還是死於其他原因呢?真相是什麼

雍正王朝電視劇至今已有20年之久,可謂是經久不衰。如果說每一部電視劇相當於一個小世界一般,那麼無疑雍正王朝這個小世界是相當完善的,很多地方都是耐人尋味的,有著諸多職場道理和人情世故,所以又被稱之為職場教科書。

那麼今天宋安之來分析一個有意思的劇情,那便是孫嘉誠到底是死於雍正的設局之下,還是死於其他原因呢?為什麼有些人覺得雍正派孫嘉誠前往西北年羹堯處分明是一個死局,為何孫嘉誠還會欣然前往呢?

首先說一下,其實關於孫嘉誠欣然送死的說法是有一定漏洞的。因為孫嘉誠還有包括雍正在內的所有人並非百分之百的認為這是一個死局。只是危險性很大而已,所以自然不存在孫嘉誠欣然接受並且去送死的行為,只能說孫嘉誠冒著很大風險去的西北,結果沒想到自己被殺。

而雍正派孫嘉誠前往西北年羹堯處,是走了一招怎麼都不會輸的棋。孫嘉誠過去順利了,那麼可以起到分權和敲打年羹堯的作用。如果不順利了,被年羹堯殺了,那麼雍正再收拾年羹堯,自然是名正言順了,不至於揹負忘恩負義的罵名。當然後者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結果沒想到成為現實。

而孫嘉誠為什麼冒著巨大風險前往西北呢,這就表達了一種精神,說明孫嘉誠代表著一種純粹的精神,哪怕不惜為此捨棄生命。

那麼是不是以這樣來看,孫嘉誠是死於雍正的設局呢?

其實也不能說,孫嘉誠之死的主因其實不在於雍正,而在於孫嘉誠自己,他非要做龍逢比干,卻不顧忌君父雍正的感受,所以最後只能成為一顆棄子。這更是說明了古代宮廷政治鬥爭的殘酷,只是愛國,不忠君的話,那麼下場肯定很慘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分兩步說說這個問題。

在這裡還是老生常談的說一次哈,本分析文章只談劇不說史,並非是將電視劇當成正史來說,一切分析只是基於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劇情而分析的。

一、雍正為什麼派孫嘉誠到西北年羹堯處呢,孫嘉誠想做龍逢比干是個關鍵

孫嘉誠在雍正王朝之中可謂是個奇人,他是一個清官,更是一個諍臣,是當時清流的領袖。可謂是懟天懟地的存在,不只是與本部堂官廝打,更是頂撞過雍正、老八、不可一世的年羹堯。

縱觀孫嘉誠的“戰績”,可以說是相當精彩的。剛開始身為一個六品主事,為鑄新錢的事情甚至與本部堂官阿靈阿廝打起來,雖然看似魯莽,但實則是成功引起雍正的重視,由此一下子成為都察院監察御史。

到了科場舞弊案的時候,孫嘉誠更是帶動清流官員來上摺子要求殺了山西藩庫案的主謀諾敏和科場舞弊案的主謀張廷璐。並且孫嘉誠還親自去見張廷璐的哥哥張廷玉,成功勸說了張廷玉來大義滅親,有了張廷玉這個重臣表態以後,雍正便是徹底決定殺諾敏和張廷璐。

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孫嘉誠這個人,是以理據爭,他的眼裡只有一個“理”字。甚至不惜帶動清流官員集體要求殺諾敏和張廷璐,並且說道如果失敗的話,就集體辭官,這是很明顯的結黨行為。並非是猜到雍正想殺諾敏和張廷璐來立威,所以以此迎合聖意的。

等到了年羹堯西北大捷回京以後,因為年羹堯“毫無人臣之禮”,認死理的孫嘉誠又開始行動起來,開始彈劾年羹堯。而雍正說的話也很有意思,說道:“

這個時候彈劾年羹堯,就是居心叵測

”。說明雍正對年羹堯也很不滿,只不過年羹堯剛剛立下西北大捷的功勞,又被雍正稱之為恩人,所以孫嘉誠彈劾的時間很明顯不對。

而且很明顯孫嘉誠並沒有顧忌到雍正的考慮,直接彈劾年羹堯。並且第二天面對雍正的問話,是直截了當的說道年羹堯是奸臣,並且頂撞起雍正。

說實話孫嘉誠說的有理有據,使雍正都一時接不上話來,後來雍正乾脆耍了一個小聰明,將筆扔到地上,讓孫嘉誠去寫年羹堯的罪行,孫嘉誠一時氣急,拿起筆就寫,這時候孫嘉誠已經處於危險邊緣,畢竟他拿的是皇上的御筆,擅自使用是很明顯的大不敬行為。

這時候張廷玉和老十三來救孫嘉誠了,張廷玉是看似呵斥,實則提醒孫嘉誠的說道“

孫嘉誠這筆是你能用的嗎

”?

而老十三則是說道請皇上息怒,然後對孫嘉誠說道:“

孫嘉誠你想作龍逢比干

”?

龍逢和比干是有名的大忠臣,可惜龍逢遇到了夏朝的亡國之君暴君夏桀,比干遇到了商朝的亡國之君暴君商紂王,所以二人的下場都很慘。

老十三之所以這樣說道,其實是在提醒孫嘉誠,知道你忠心,但是別用這種找死並且汙衊君父的行為啊。同時有意無意的暗示雍正不要氣急之下殺了孫嘉誠,不然名聲就壞了。

但奈何孫嘉誠不上道,竟然說道:“回十三爺,龍逢比干可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啊”。意思是自己就是以他們為目標,不懼死亡的。

由此可見孫嘉誠這個人是真的認死理認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偏偏他還是清流領袖,可以帶動了清流官員,等於控制了輿論,而且有結黨趨勢不說,還只講理不顧忌雍正這個君父的感受,

等於是一柄不受控制的利刃。好的時候,諸如科場舞弊案,促使張廷玉表態,無形中幫了雍正一把。壞的時候,則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彈劾年羹堯。

面對不受控制,並且要結黨的人,雍正就是再惜才,也不得不將其視為棄子。於是雍正先是成全孫嘉誠,讓孫嘉誠在烈日下求雨,證明年羹堯是奸臣。

記得按原著小說記載來看,雍正是患有風溼什麼的病,所以感覺到馬上要下雨了,因此順勢讓孫嘉誠求雨,以敲打年羹堯一番,突出雍正的聰明。

而電視劇中並沒有這個伏筆,所以很明顯電視劇的改動更貼近殘酷的政治鬥爭。

那便是雍正真的要讓孫嘉誠冒死求雨,如果孫嘉誠被曬暈甚至曬死,那麼年羹堯無疑是被千夫所指,得罪一大批清流官員,那麼雍正不只是清除了孫嘉誠這個可以結黨的問題人物,更是為日後收拾年羹堯打下基礎。如果孫嘉誠真的求雨而來,那麼藉此敲打一番年羹堯也是不錯的。

很明顯最後孫嘉誠求雨成功,但孫嘉誠求雨的時候一群清流官員都過來為其擋太陽,並且下雨以後一起同孫嘉誠下跪,大喊著“皇上”,看似這一幕很感人,但在雍正眼裡,分明就是結黨行為,所以雍正自然不高興。

所以雍正最後設了一個更大的局,那便是以孫嘉誠為棄子,讓他去西北年羹堯處管理軍需財務,並且推行火耗歸公的新政。如果孫嘉誠成功了,那麼很明顯是敲打了年羹堯,分了年大將軍的權力,並且新政也成功了。即使失敗的話,那麼說明年羹堯無可救藥了,可以利用孫嘉誠的死,來控制輿論來攻擊年羹堯,雍正再收拾年羹堯的話,不至於落得一個卸磨殺驢的罵名。

當然雍正還是給孫嘉誠留了一線生機的,因為以當時來看,年羹堯雖然飛揚跋扈,但雍正這個皇帝他還是有所顧忌的,孫嘉誠去西北就相當於皇帝親派的欽差大臣,沒人會不要命去殺孫嘉誠的,所以孫嘉誠如果成功完成新政,那麼以後為了避免他在京城結黨,即使外放地方也是一方封疆大吏,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年羹堯喪心病狂的將孫嘉誠殺死。

所以說雍正派孫嘉誠去西北年羹堯處,不能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認為就是讓孫嘉誠去送死的,只能說孫嘉誠前往西北的確風險很大。

當然孫嘉誠的死,並沒有脫離雍正的控制。只不過孫嘉誠之死,是雍正設局中一個不太好的走向罷了。

二、孫嘉誠的存在到底是有什麼寓意?

孫嘉誠之死,雖然在雍正的設局範圍之內的,但很明顯雍正其實也不希望孫嘉誠去死的。

以現實來看,雍正當時還沒有收拾了老八一黨,正是用人之際。不然也不會在新科考試中親自為狀元王文昭掌燈,說白了就是拉攏以王文昭為首的新晉官員。後來雍正將孫嘉誠升為都察院監察御史,官升三品,也是這個打算。

而孫嘉誠雖然有結黨趨勢,但只是無心之過,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以感情來說,雍正雖然腹黑,但透過最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過鄔先生來看,他並非冷血無情之人。

不然孫嘉誠死後,雍正也不至於回憶起曾經勸說年羹堯的話語,說明雍正對於孫嘉誠還是有一定感情的,畢竟是一手提拔起來的。

但為什麼孫嘉誠就死了呢?

因為雍正王朝電視劇想表達的意思很明顯:那便是在封建社會,忠君是排在愛國前面的,諸如孫嘉誠這種只知認死理,只是愛國而不忠君的人,往往下場是很悲慘的。

而這也透露出古代宮廷政治鬥爭的殘酷,像孫嘉誠這種人,即使再有能力再愛國,但只要不考慮君父感受,就是不忠君,更何況還有著結黨趨勢,觸了雍正的底線,所以只能是成為棄子,最後落得一個淒涼下場。

而就孫嘉誠個人來說,更是寓意深刻。

像孫嘉誠這種純粹的人,在古代其實也不少,大到王侯將相團體,小到販夫走卒團體,都是會出現一種純粹的人,可以為了理想而放棄榮華富貴,乃至將生死置之度外,不惜付出生命代價。

而孫嘉誠在前往西北年羹堯處的時候,為了完成任務,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不然又何必去了推行新政,與年羹堯對著幹,最後被惱羞成怒的年羹堯殺掉呢,如果他去了什麼也不幹,也不至於被殺死的。

所以說雍正王朝為什麼這麼經典呢,就在於這個小世界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老奸巨猾的佟國維,有職場達人張廷玉,有腹黑的雍正,有老成謀國的康熙,有神機妙算的鄔先生,有俠肝義膽的老十三等等各色人物,是將其演繹的精彩絕倫,更有諸如孫嘉誠這種純粹的精神人物,使全劇整體層次提高,因此才會經久不衰。

現在大家看明白雍正王朝的經典之處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歷史文章和分析經典電視劇中隱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筆下,我們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這麼有緣分,正好讓你看到我的文章,那麼還請繼續這種緣分,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第264期宋安之獨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

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出來和諧交流,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