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句話的由來竟然是杜牧的一句話

杜牧的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成了清明節的最好宣傳語。清明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歷史悠久,節日淵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春祭禮俗,另外,清明節還有一個特殊的點,就是它既是節氣,也是節日。

清明節這一天的傳統習俗很多,內容也比較固定,比如踏春、掃墓、插柳、祭祖,還有禁火、冷食,這裡面,融合的是古代寒食節的習俗內容。

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日期相近,就差一兩天,所以唐宋時,這兩個節日經常一起過,後來便逐漸融合,寒食節也被清明節取代了。

關於寒食節的歷史故事,其實就一個,就是春秋時期介子推的故事。當年,晉文公重耳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身邊跟著介子推等一眾臣子。重耳在途中特別慘,沒東西吃的時候,介子推主動割下自己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回國後,當了晉文公,論功行賞的時候卻把介子推給忘了。

經人提醒後,晉文公再想賞賜,卻發現介子推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為了逼介子推出來接受賞賜,晉文公放火燒山,結果把人家母子倆都燒死了——你說這叫什麼事。

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就設立了寒食節,規定這一天不能生火,所以大家只能吃冷食。

節日是這樣被傳承下來了,不過千年歷史長河中,也不乏對此發出質疑的人,曹操就是一個。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帶領大軍,浩浩蕩蕩地進入幷州境內。去年,幷州刺史高幹舉兵叛曹,跟曹操結下了樑子,現在,曹操就親征壺關來報仇了。

高幹自然鬥不過曹操,逃走後,幷州便再度回到了曹操手中。就在這個時候,曹操頒佈了一道《明罰令》,但奇怪的是,這道令文無關軍政大事,它針對的卻是當時在太原等四郡流行的“寒食”舊俗。

令曰:

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子胥沈江,吳人未有絕水之事,至於推獨為寒食,豈不悖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

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使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此令中說,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等地都有不燒火、吃冷食的習慣,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曹操對這種節日習俗做法其實並不是全然反對的,但他覺得大家的尺度沒有拿捏好,太過了。

“冬至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這句話是說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的寒食節前後都吃冷食。你要說在寒食節這一天不吃還好,這一搞就是三個多月,明顯就極度不合理。

曹操還舉了伍子胥的例子,說伍子胥屍體沉沒江中,吳國人也紀念他,但也不見得他們就不喝水啊!晉國百姓紀念介子推,這是能理解的,但“絕火寒食”過於極端,何況太原等地原本就是寒冷地區,這麼長時間吃冷食,對老人小孩的身體影響太大,絕不可取。

所以曹操下了這道《明罰令》,命令所有人不準再吃冷食,違反的話要判刑或罰俸祿。

“北方近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這句話完全就能看得出,曹操對百姓的關心。在古時候,對既有的傳統節日有這樣清醒的頭腦,且要移風易俗,都是不容易的,可見曹操確實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行事果斷,捏得清輕重。

其實關於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很早就有人發現了問題。《後漢書·周舉傳》中記載:

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炊,老小不堪,歲多死者。

舉既到州,乃作弔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

說周舉到幷州當刺史(約公元126年左右),也是聽說這裡的寒食節習俗過於誇張,竟然要冷食一個月,導致很多老小不堪忍受而亡,所以周舉就去介子推的廟請示,最後取消了禁火寒食的習俗。

不過顯然,這裡的習俗是一時半會沒有被改正過來的,否則周舉之後的曹操也就不用大費周章地又下了一道禁令了。

而且其實,曹操的這道禁令也沒有起到關鍵成效,從後來孫楚(220年-293年)的《介子推文》中“太原鹹奉介君之靈,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甚若先後一月,府君僑耳”可知,前面的那些禁令是不斷失敗的。

在此後的時間裡,如北魏曾在公元474年和496年幾次下令禁斷寒食,但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成效,反而這個風俗是越演越烈,擴大到整個幷州,再到南方,最後成了全國範圍內流行的節日。

不過這樣的習俗確實是對身體有損害的,時間也總能帶來潛移默化的改變,後來寒食節禁火的規定一直在改變,從原來的動輒一到三個月,到了後來的七天、三天、一天。

確實,節日裡面承載的故事和文化需要後人去傳承,但也需要明辨好壞,有時候做適當的變通,也能更好地繼承節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