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陽明為什麼被稱為第一完人?陽明心學對後世有什麼重要意義?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被稱為“第一完人”的心學集大成者。他從小立下成聖的大志向,自幼苦讀各類經史子集,練習弓馬騎射,研究各類兵法絕學;還求仙問道,對《周易》、諸葛孔明的奇門遁甲術也頗為了解,經過幾十年的苦心鑽研,最終在貴州陽明洞參透聖學之道,建立陽明心學,成為和孔子齊肩的大聖人。

王陽明為什麼會被稱為“第一完人”呢?

王陽明和歷史上其他的聖賢有一點不同,其他聖賢大都是在聖學上下功夫,有名氣。而王陽明不僅建立了富有影響力、經世致用的陽明心學,而且他能文能武,既可以授徒講學,傳播心學。又可以上馬剿匪平叛,建功立業,而且他還精通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所以歷史上他稱為“第一完人”。

王陽明自幼立下做聖賢的大志向,所以他從小就愛遊覽名勝古蹟,尋仙問道,常常和高僧、老道探求佛老精髓。比如,王陽明在他新婚當天,就曾獨自走到南昌鐵柱宮,和96歲的的無為老道士修煉導引術,學習道教文化精髓。

婚後,王陽明回到老家,在四明山陽明洞靜坐參悟,修煉導引術,不僅練就了預知未來的能力,還悟透了佛、道兩家之不足。

所以,王陽明建立心學之後,他常常用禪機教化弟子,也寫了很多富有禪意的詩詞,比如:“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雖然曾悟出了佛、道兩家有不足之處,但他心中仍然留有超脫俗世,飄然成仙的渴求。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考中進士,進入工部實習。後因督建威寧伯王越墓成績出色,升任刑部主事。

王陽明自幼追求聖道,所以希望人人心中坦蕩光明、心存良知,但自從他進入刑部以後,才發現大明王朝的牢獄是多麼骯髒,冤假錯案更是不計其數。

王陽明在審理案件、查閱卷宗時,發現很多犯人本是死罪,但因走了門路,最終只被關上幾個月,就等著釋放;而有的犯人,因承受不了牢獄的殘忍逼審,被定為死罪,卻又疑點重重;有些案件,明明證據確鑿,卻又屢次被打回重審,原因自然是犯人賄賂了自己的上司。

更為令王陽明痛心疾首的是,有次他前往刑部大牢巡視,竟然發現獄卒把朝廷分發給犯人的口糧拿去餵豬,而本是給豬的吃米糠,卻被拿來給犯人吃。而原因就是因為這些豬是獄卒們自己的養豬,養肥了他們自己獲益,所以就做出這等沒良心的事情來。

最後,王陽明把獄卒們訓斥一番,下令把豬殺了,給犯人們吃。並且,王陽明認真查閱卷宗,百般斡旋,最終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但在刑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王陽明感覺身心俱疲,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但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環境,他是不是還需要繼續為官呢,這樣下去有沒有意思,這和他追求的聖道相差甚遠,他糾結,他彷徨。

30歲那年的一天,王陽明在處理完公事之後,攀登了九華山,晚上夜宿無相寺,還留下了一首詩:“春宵臥無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雙眼,披雲看九華。 巖頭金佛國,樹杪謫仙家。彷佛聞笙鶴,青天落絳霞。”

寄情于山水的王陽明,看著靈山秀水,佛國煙霞的美景,再想想刑部一件件錯綜複雜的案件,他感慨人生如夢,自己空有一腔熱血,幾分雄傑之質,雖未被世俗所汙染,但自己在聖學之路上仍一無所獲,於是心中那份隱遁山林,做個逍遙神仙之心又萌動了。

王陽明聽說九華山有個叫“蔡蓬頭”的道士,精通道教各類仙術,便忍不住去拜訪。這位名為蔡蓬頭的道士,因為常年蓬頭垢面而得名,他住在九華山一山洞多年,修習各類道術,餓了便去山下寺廟找和尚要吃的。

如果和尚不給,或者態度不好,他就會怒目而視,轉身就走。事後,和尚們不僅要賠禮道歉,還要恭敬地送上美味佳餚,熱湯好飯。

王陽明帶著好茶好飯,在僕從的跟從下,終於在一個僻靜處找到了這位蔡蓬頭。當時,這位道士正在打坐,王陽明也沒有打擾,只是把好茶好飯送到道士跟前,恭敬地作了一揖,道士睜開眼看了看,二話不說就吃起來。

王陽明看著蔡蓬頭吃得差不多了,就問道士如何才能成仙,自己能否和他學習修仙之術——“請問神仙可學否”。

道士邊吃邊搖頭說:“尚未”,“尚未”。

王陽明以為道士說自己還沒有吃完,所以說“尚未”。等道士完全吃飽、吃好,停住嘴,又去打坐了。此時,王陽明摒退僕從,只有他和道士兩人時,他又恭敬地作了一揖,再次問道士如何成仙,自己是否可以和他學習修仙、長生之術。

不料,道士仍然搖頭說:“尚未”、“尚未”。

這次王陽明有點迷惑了,都吃完飯了,怎麼還是說“尚未”。他就問道士:“你是說我的造詣、悟性尚未到達,還是說你尚未參透神仙之術,到底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本欲繼續追問下去,不料此時道士開口說道:“汝自謂拜揖盡禮,我看你一團官相、甚說神仙?”

王陽明聽後,頓時一驚,瞬間明白了道士的意思,於是大笑而去。其實,道士的這句話一語道破天機,正好擊中了王陽明的內心。王陽明自幼熱衷於聖賢之道,一直尋求經世致用,解救萬民的聖道,渴望建功立業,為後人留下萬世不滅的隗寶,這不就是道士所說的”官相“嗎。

王陽明雖然謙虛求教蔡蓬頭,但蔡蓬頭從王陽明一踏入山洞的那一刻,一眼就看出他的“官相”,所以避而遠之,一直回答“尚未”。王陽明被道士一語點破,他意識到自己俗事未了,自己的遠大理想還要在紅塵中完成。所以,王陽明一下子明白過來,大笑而去。

果不出其然,王陽明下山後,繼續追求聖道,研讀程朱理學,各類經史子集,感悟良知,後來在貴州龍場“玩易窩”日夜研讀《易經》,再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經歷,最終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從此,王陽明的“陽明心學”橫空出世,由於陽明心學簡單易懂、經世致用,所以自從建立後,就風靡大明朝,後來又傳入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國家。悟道後的王陽明,重新復出,他用心學力量剿匪平叛,安撫百姓,教化人心,王陽明不僅因功被封新建伯,後來還被追贈新建侯, 從祀於孔廟,成為和孔子齊肩的大聖賢。

時至今日,全國各地大小書攤、書店基本都可以找到幾本關於王陽明心學的書籍,而且很多名人大咖也都在講述他的心學,比如百家講壇節目,樊登、羅振宇等名人也都有講王陽明,其他網紅、教授、學者更是不計其數。

還有很多紀念王陽明的祠堂、博物館、陽明路、陽明街道、陽明書院、陽明湖、陽明學校等,在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還有一個陽明鎮,而這些都體現了王陽明心學的力量,體現了他那經世致用的學問,對後人的影響。

如今王陽明雖已遠去,但陽明心學仍風靡海內外,眾多名人都是陽明心學的追隨者。比如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就崇拜王陽明,在他的經營哲學中,有很多致良知思想的影子。如“自利則生,利他則久”,“成功=能力+努力+態度”等。蔣介石還因崇拜、紀念王陽明,於1950年, 將臺灣原名草山的山區改名陽明山。

王陽明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已深入人心,眾多名人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創造了不菲的成績。如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疲憊不堪的人們精神生活逐漸荒蕪,心靈也越來越孤獨。

陽明心學高揚的主體意識,強調內心的力量,追求初心,灑脫的胸懷,從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意義,讓疲憊脆弱的內心重新獲得強大力量,在浮躁的氛圍中獲得內心的寧靜,是修身養性的良好指導思想。

同時,王陽明心學對個人發展,思想解放,事業、仕途的開拓進取都有著有益的啟示,為此,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因此,我們要全面瞭解王陽明的一生,讀懂他的陽明心學,從中汲取無窮無盡的精神力量。

而在瞭解王陽明的心學智慧方面,莫過於讀他的語錄故事,下方橫條這套《知行合一 王陽明心學》升級圖解版,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給予了細緻的講解,使讀者更容易吸收理解王陽明心學的哲學智慧。而且現在做活動39元,不到一頓飯錢,有意的朋友,請點選下方橫條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