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故宮博物院裡的液體古董,竟然是一瓶藥酒,價值連城,你敢喝嗎

提起文物,估計不少人都會立馬想起一些古代的金銀珠寶,以及各種玉石瓷器。以上都是呈固體狀的文物,可是您聽過“液體古董”嗎?有讀者會問,小編是否想說古代留下的美酒?其實並不是,小編今天要說的是一瓶“油”,它是一瓶有著很高歷史價值和醫藥價值的“油”。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街,佔地72萬平方米,其館藏文物多達180餘萬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在故宮博物院的展館內,珍藏著一件極其“特殊”的文物,它並非金銀器皿,也不是陶瓷瓦罐,而是一瓶黑乎乎的油狀液體。

有不少去故宮中游覽的遊客,都會被這瓶神秘的液體吸引,但是沒有人知道里面盛裝的液體究竟是什麼?此時有讀者會問,難道盛放液體的瓶子沒有確切的說明嗎?其實小編告訴您,在瓶子上還真的有5個字,寫的是“巴爾撒末油”。

“巴爾撒末油”究竟是什麼?沒有幾個人能瞭解,可是遊客們和讀者一樣,他們都知道,故宮博物院作為我國權威性的博物館,館內所陳列的物品,必然都屬於寶物範疇。

看到這裡,估計讀者們都著急了,想讓小編快些揭開神秘“巴爾撒末油”的真實面紗。別急,小編這就來給您講講“巴爾撒末油”背後的故事。

光是從名字看來,“巴爾撒末油”就不是中國本土所產之物,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巴爾撒末油”的名字是由外國名字音譯而來的,因此在書寫時,“巴爾撒末油”有多種稱呼,如“巴爾撒莫油”、“拔爾撒莫油”、“拔爾薩摩油”等。

“巴爾撒末油”在明、清代的古書記載中頗多,不少明清之人都在著作中介紹了“巴爾撒末油”的真實來歷。如明代《華夷雜木考》記載:“產拂林國,長一丈餘,皮色青白,葉細,兩兩相對,花似蔓菁,正黃。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其油極貴,價重千金,油塗疥癬即愈”。

清代《坤輿圖說》記載:“(巴爾撒末)木名,出白露國,此樹生脂膏極香烈,可入藥,敷金刃傷,一晝夜肌肉複合如故,塗痘不瘢,塗屍千年不腐。”。

文中所說的“拂林國”,是古代的東羅馬帝國,而文中所描寫的植物,則是現代秘魯所產的秘魯香膠樹,“巴爾撒末油”正是秘魯香膠樹所分泌出來的植物汁液。

正如古代的典籍所言,“巴爾撒末油”就是一種極為神奇的藥物,它既可以治療面板病,又可以用於治療刀傷,甚至還能用於屍體的防腐。

早在唐代時,“巴爾撒末油”便已經傳入中國,可是在當時被稱為“阿勃參”,直至明代以後,才改名為“巴爾撒末”等音譯詞彙。

在清代時期,“巴爾撒末油”的來源渠道有限,多是來源於外國使臣以及客商的進貢。清代最鼎盛時期為“康雍乾”三朝,而此時來自於外國進貢的“巴爾撒末油”數量最多。康熙皇帝曾親自見證過“巴爾撒末油”的奇效,並對其加以高度評價。雍正皇帝在宮中還親自詢問外國使臣“巴爾撒末油”的配方,並命宮人調配並加以儲存。除此之外,乾隆皇帝對“巴爾撒末油”也頗感興趣,甚至還將其賞賜給軍中將領,命其在軍中治療受傷計程車兵。

在如今的醫學條件下,透過科學測定,專家們發現了“巴爾撒末油”具有一些藥性,但副作用也不小,因而在現代藥物完備的情況下,這種清代的“神藥”被迫“退居二線”,開始充當製作香膠以及化妝品的輔助原料的角色。

可是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們也能夠發現,“巴爾撒末油”的發展,與清王朝和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關係是分不開的。它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本身的藥效,它是東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重要見證。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