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盜墓筆記《鬼吹燈》中的墓穴到底在什麼地方?盜墓筆記裡的詭異事件

哈嘍大家好!我是小烏,歡迎回到腦洞烏托邦。

魂魄相合人則生,魂魄相散人則亡。活人去世之後,魂與魄分離。魂昇天,最後轉化為神。魄入地,腐化成為水,歸入土壤,對後人起庇護之效。王公貴族,達官顯貴,對自己的身後事也是非常在意,陪葬物品種類繁多,琳琅滿目。上到金銀珠寶,下到青銅玉器,有的恨不得把家當全都帶到地底下。最後,還不忘帶走幾個奴僕殉葬。正是因為這樣的厚葬之風,催生了一個行當,那就是盜墓。

十幾年前的一系列盜墓小說,「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等,將盜墓這個行業帶入了大眾的眼簾。小說中提到了盜墓的四大門派:摸金,發丘,搬山和卸嶺。那麼這四大門派在歷史中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歷史上真實的盜墓者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咱們就開啟一個系列,聊聊盜墓那點事兒。

首先,來說說兩個官盜的門派,摸金和發丘。

● 摸金和發丘

摸金和發丘一開始都是官方盜墓集團,原名是“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是東漢末年曹操所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盜取財物,以緩解常年打仗的軍餉壓力。漢朝陳琳所著的《為袁紹檄 豫州》有記載:“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也就是說曹操的盜墓團隊所去過的地方,幾乎都被他洗劫一空了。

最著名的一個事兒,就是曹操命人挖開了梁孝王的陵墓,從裡面搬走了整整72船的黃金。梁孝王名為劉武,生前十分貪財,因此死後也有了一個“黃金墓”的外號。傳說,得梁孝王陵墓者,將富甲一方。《為袁紹檄豫州》,討伐曹操的檄文中有言: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 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

1994年,梁孝王的陵墓真的被考古專家們發現了,並且進行了搶救性挖掘。最終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該墓確實早就被盜過,但具體時間無法確認。第二,梁孝王墓規模巨大,珍寶無數。即使是被盜過,考古人員還是清理出了2萬多件文物,其中包括著名的金縷玉衣,不計其數的騎兵俑,精美玉器,銅器,陶器,各類珍寶無法估價。梁孝王墓位於河南永城的漢墓群。規模之宏大,頂住北京“十三陵”四個。

一部分學者認為,就是曹操的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洗劫了梁孝王陵墓。但也有更多的人認為,不能單憑陳琳的檄文就斷言是曹操命人盜墓,也有可能是陳琳迫於袁紹的壓力誇大了事實。如果曹操真的盜了梁孝王墓在當時肯定會鬧出不小的動靜,那麼他的對手劉備,孫權也定會記載此事,然而除了陳琳的檄文,並沒有任何其他史料記載曹操曾經盜過樑孝王的墓。不過不管是不是曹操,盜掘梁孝王陵墓的人一定是群專業的盜墓者。

回到摸金和發丘。有人可能會問了,同一個國有盜墓辦公室,曹操為什麼要建立兩個不同的門派呢?我想最主要原因就是摸金”和“發丘”的分工不同。所謂“摸”,意為打量,探測。而發丘的“發”,意為發掘。“丘”,則指墳墓。也就是說,摸金校尉的主要職責是分金定穴,找出墓穴的位置,初步評估墓裡的情況。如果墓的規模比較小,就相當於一個衝鋒小隊,直接下去把事兒給辦了。但是如果墓穴規模宏大,墓內情況複雜,這時就需要發丘中郎將介入了。官職上來說,發丘中郎將要略高於摸金校尉一些。

據說曹操會給每個發丘中郎將一枚“發丘天印”,上面刻著“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大大字。被髮丘中郎將們當做是護身護,號稱一印在手,鬼神皆避。

歷史上著名人物盜墓的還不止曹操一個。最早的關於盜墓的記載是伍子胥掘墓鞭屍。但是他挖墳掘墓並不是為財,而是為了報仇。春秋後期,楚平王聽信讒言,冤殺了楚國忠臣伍奢一家,只有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僥倖出逃,躲過一劫。

後來伍子胥逃到了吳國,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成為了吳國重臣。隨後,吳國軍隊攻破了楚國都城,彼時的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離楚國。伍子胥為洩私憤,給父兄報仇,竟命人掘開了楚平王的墳墓,鞭屍300下,以報仇雪恨。後有《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

也有傳聞,說發丘一派的後人認為伍子胥是史上挖墳掘墓資歷最老的一位。所以將伍子胥封為祖師爺。開工之前不拜曹操,會給伍子胥上香磕頭,以求平安。

有人可能會說了陳琳的檄文不是正史,不足為信。那麼歷史上還有沒有其他史料也記載過摸金和發丘呢?

在《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中說道:“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lei三聲)》及雜篇章,往往有辭采。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祐領之,其餘事蹟,分見諸列傳。”

這段話講的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暴君劉子業。他效仿曹操設定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兩個官職,由王休仁和王休祐統領,專門負責盜墓。劉子業是南朝宋的第六位統治者,只在位兩年,極度殘暴,被稱為是中國歷史上最變態的皇帝之一。他能明目張膽地去幹盜墓這事兒,還真不稀奇。

所以基本上可以錘石,發丘和摸金兩派在歷史上真的存在過。

● 搬山和卸嶺

說完了發丘和摸金,咱們來聊聊搬山和卸嶺。這兩個門派更多的是後人的傳聞和猜測。

相傳搬山一派起源於秦漢時期,興盛於清朝中期。古代很多王公貴族的陵墓都以大土堆封陵,或者以山為陵。而搬山一派呢,顧名思義就是簡單粗暴地移除陵墓上方的封土,形成一種“開喇叭”式的盜墓方法。這種盜墓方法的好處是可以讓陵墓中的沼氣全部都釋放出來,減少進入墓穴後的危險性。但是壞處是移除封土最常用的方法是爆破,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墓葬的破壞。有人說,搬山道人擅長“搬山分甲術”,與茅山法術相似,因此取名“道人“。這實際上就是小說杜撰和想象的成分比較多了。搬山道人之所以起名為”道人“,那是因為他們行動時,多喬裝成道士,以掩人耳目。

再來說說卸嶺一派。因為大部分的陵墓都在山嶺裡,故稱“卸嶺”。傳說這一派起源於漢末亂世之時,鼎盛於唐宋,沒落於明清時期。他們介於綠林好漢和盜墓賊之間。有墓的時候盜墓,找不到墓的時候,專做攔路搶劫的營生。在「鬼吹燈」小說中,卸嶺一派終其一生,為破解紅斑詛咒,尋找雮塵珠的下落。盜墓只為尋藥,不為求財,也平添了幾分俠義和悲情。但是現實中,雮塵珠這玩意兒,根本沒有史料記載,更別說什麼紅斑詛咒了,和卸嶺力士也扯不上什麼關係。

事實上,除了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史書中再未提到過其他盜墓官職,更無從說起什麼盜墓門派了。其實最嚴謹的分法就是將盜墓分成官盜和民盜。民盜基本上就是為了求財,官盜的目的就多種多樣了,有的是為擴充軍餉,有的是為了尋找古籍或者長生不老仙丹的。

歷史上關於官盜的記載,實際上,要比咱們想象得多。除了剛才提到的伍子胥,曹操,西漢廣川王劉去被稱為是最變態的盜墓者。《西京雜記》中記載說:好聚無賴少年遊獵,遊弋無度,國內冢藏,一皆發掘。劉去最愛發掘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地。有點名氣的墓穴幾乎都被他盜光了。一本專門收錄野史的書,《太平廣記》,對劉去的盜墓有較為詳細的記載。說盜墓多了,劉去也害怕。有一次他在盜魏王的兒子且渠的墓時,發現裡面沒有棺材,只有一張石床。床上兩具屍體,一男一女,頭朝東裸身躺臥,沒有蓋被,也沒有穿衣。面板的顏色像活人一樣,鬢髮,牙齒和手指也看不出與活人有什麼差異。劉去嚇得半死,趕緊命人都退了出去,按原先的模樣將墓穴封好。如果《太平廣記》的記載是事實的話,我想劉去見到的應該就是儲存完好的乾屍。除了劉去以外,五代時期梁國的溫韜 ,在長安做官的七年裡,將唐十八陵盜了個遍。

還有現代的孫殿英,說是蔣介石老是藉口不給他們軍團撥款。於是,孫殿英就在清東陵裡挑選了慈禧和乾隆的兩座陵墓,給掘開了。他認為,乾隆和慈禧二人,生前都很奢侈,死後陪葬品肯定不少。滿清統治將近300年,搜刮了那麼多民脂民膏,怎麼能讓這些寶貝一直埋在地下呢?應該讓這些東西在社會上流通,對天下有益。盜墓還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人才。

說完了盜墓門派,咱們再來聊聊墓穴裡的事兒。在盜墓小說中說,摸金校尉有三大鐵律,雞鳴不摸金,燈滅不摸金,摸金不過三。

說雞打鳴天亮了就不能幹活了。開棺之前,要在墓室的東南角,也就是死門處,點上一根蠟燭。人點燭,鬼吹燈,燈滅了,就不能摸金了。還有摸金時,拿走的寶貝不能超過三件,要給後輩的盜墓者們,留點東西,不能讓他們空手而歸。一句盜墓行業的通用行規: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

這些雖然是小說中比較引人入勝的一些說法,但是還是有現實中的一些依據的。就比如說偷風不偷月和雞鳴不摸金。盜墓這個行當怎麼說也不是什麼光明磊落的事兒。都說月黑風高方便行事。要是出了那麼一輪明亮的大月亮,方圓幾里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你還怎麼盜墓。雞鳴不摸金,天亮了不盜墓,也是同樣的道理。另外,為什麼說風大的時候適合盜墓呢?因為風一大,把墓穴裡出來的那些沼氣,毒氣很快就吹散了,危險性就降低,而且風大能把作案時弄出來的動靜遮蓋住。

那“偷雨不偷雪”又是怎麼個說法呢?下雨天氣盜墓,一來泥土鬆動,好挖。二來,雨水能快就能將留下的痕跡沖刷掉,雨聲的喧譁也能掩蓋盜墓時弄出的聲響。

但下雪就不同,雪地上的腳印清晰可見,也加大了挖掘的難度。最後,這個“人點燭,鬼吹燈”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蠟燭如果熄滅了,說明墓室裡,氧氣量不足,人進入之後很有可能缺氧,造成暈厥。

咱們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專業的盜墓者離不開各式各樣的工具。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糯米,黑驢蹄子之類。說專門用來對付大粽子,殭屍的。說用糯米可以拔屍毒,而殭屍最怕的就是黑驢蹄子。這純屬是小說的神秘渲染,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要說作用,頂多也就是心理作用,驅邪避兇,討個好彩頭。

但有一些東西確實是能派上實際用場的,就比說繩子。一般來說,除非是官方組織的考古行為,浩浩蕩蕩可能有十幾個人都能下到墓穴裡。通常的民盜洞,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挖得盜洞都很小,直徑可能就不到一米。真正下到墓穴裡面幹活的,也就一兩個人。下去的人會在身上捆一根繩子,上面望風等候的人,手裡拿著這根繩子。先一件一件地將寶貝用繩子吊上來,最後再將下面的人拉上來。

盜墓行業還有一條行規,說是下去取貨的,一定要是兒子,上面拉繩的一定要是老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有時候上面的人一旦拿到寶貝之後,見利忘義,繩子一扔,就把下面的同伴給拋棄了,兒子坑親爹的事情也屢屢發生。但是老子愛兒子是本能的,親爹不太可能把兒子扔了。另外,下到墓穴之後,很多陪葬的物品都是纏在屍體身上的,一個人很難把屍體抬起來。這時候繩子就又派上用場了。把繩子兩頭打兩個口,一頭掛在自己身上,一頭掛在屍體上。再一起身體,屍體就被抬起來了。兩隻空著的手,趕緊把屍體身上的金銀財寶給順走。

● 洛陽鏟

除了繩子,另外一個非常著名的工具就是洛陽鏟。它最早是由河南洛陽一個叫李鴨子的村民發明的。一開始用於民間盜墓,後來成為重要的考古工具。它的鏟把很長,一般是木製的。前端是一個U形的探鏟。咱們都知道,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古墓非常多。曾經有專家估計,洛陽有點規模的古墓,不下十萬座。洛陽鏟的主要用途是探墓。把鏟子打入地下十幾米,拔出來時會帶出來一定的地下土壤。透過分析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的物質,來判斷地下是否有古墓。

當然了,隨著科技的發展,考古團隊所使用的工具也是日新月異,什麼紅外線探測儀,有害氣體分析儀,定點爆破裝置,三維鐳射掃描器等等。

最後咱們來聊聊古墓裡的那些機關。

看盜墓小說,或者影視化作品,最緊張刺激的場面就是那些變幻莫測的機關。而現實中,墓穴裡不可能有那麼多複雜機關暗器。一座古墓建好之後,會被放置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那些機關暗器如果沒有定期的維護和保養,沒幾年肯定就會出故障了。沒等盜墓賊來,機關自己就壞掉了,這不白折騰嗎?所以古時候,人們防盜墓,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深埋大藏,設疑冢,或者一些防禦性的機關。

所謂深埋大藏,就是隱蔽墓址,不做封土堆,不立墓碑。從外部看,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出來,這是個墓碑。設疑冢,最有名的肯定就是曹操的72疑冢了。傳說曹操怕死後被人掘墳,生前名人在河北邯鄲一代設立了72個疑冢,用來混淆盜墓者視聽。當然,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史學家的證實。一部分人認為72疑冢只是《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誇張,還有一部分說曹操的疑冢實際上就是北朝墓群,而且數量不止72個,而是134個。

盜墓筆記《鬼吹燈》中的墓穴到底在什麼地方?盜墓筆記裡的詭異事件

關於防禦性機關,最有效的要屬於流沙了,也就是傳說中的流沙墓。它被稱為是古墓裡最恐怖的一種,盜墓者一旦陷入流沙坑,基本是有來無回。

2005年5月,河南上蔡縣郭莊村發現了一座東周時期的楚國古墓。

盜墓筆記《鬼吹燈》中的墓穴到底在什麼地方?盜墓筆記裡的詭異事件

發現時,此墓已經遭到多次盜掘。為避免墓葬遺址再遭破壞,國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隊,對其進行補救性發掘。在考古專家們將一層層封土移除之後,發現了大大小小17個盜洞。但是墓內的文物卻完好無損。這座郭莊楚墓就採用的是流沙防盜的模式。在墓道和墓周邊填沙,當盜墓者挖到積沙層時,沙子會流到盜洞裡。同時,沙子的流動會帶動石頭的塌方,從而擊打盜墓者。

盜墓筆記《鬼吹燈》中的墓穴到底在什麼地方?盜墓筆記裡的詭異事件

專家估計郭莊楚墓原有的積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盜墓者想要透過人力將流沙挖光,幾乎是不太可能的。積沙為黃色細沙,非常純淨,流動性很強。沙層中埋有1000多塊積石,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這些石頭的邊角十分鋒利,應該是經過特意挑選,專門用來防盜墓的。

盜墓筆記《鬼吹燈》中的墓穴到底在什麼地方?盜墓筆記裡的詭異事件

上個世紀90年代,在寶雞還發現過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也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墓穴周圍全是盜洞。考古團隊進行補救性挖掘之後,發現不但文物沒少,還多了十幾具盜墓者的屍體。可以說流沙墓真的是盜墓賊的噩夢。

關於考古和盜墓,還有很多有意思的話題,比如說,為什麼那麼多小說都愛拿崑崙山做文章,崑崙山到底神秘在哪兒?中華龍脈又在何處?當今社會,真人版摸金校尉又是誰?更多摸金秘聞,且聽我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