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撒貝南和他的 護書人 伏生對談,一開始像是孔子

大年初一,央視一套首播的《典籍裡的中國》綜藝節目,“當代讀書人”撒貝南與倪大紅扮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對談,帶我們穿越千年,去到《尚書》裡的中國。

劇中,滿頭白髮的“倪大紅”,一開始像是扮演老年的孔子,劇情推進後,方知他是秦末漢初時期一位叫伏生的普普通通的儒士。

伏生平靜地講述自己守護《尚書》的往事:兒子為護《尚書》,與亂兵以命相搏而亡;妻子也挨餓受凍,死於荒野。

言未畢,“倪大紅”伏案痛苦,此時很多觀眾都像現場的撒貝南一樣,為其灑淚。秦末焚書坑儒,致使儒家經典損失殆盡。到了漢初時期,天下已定,文化復甦。漢文帝又開始遍訪先秦典籍,於是已是90多歲的伏生,成了唯一擁有,並能讀懂《尚書》的人。

他是那個時代,最被人欽佩的文化傳播者,最高貴的“護書人”。透過“倪大紅”的款款而談,這部在今人看來佶屈聱牙的《尚書》,變得生動形象,波瀾壯闊起來。

《尚書》,原稱為《書》,亦稱《書經》,為先秦時代政事文獻的彙編,內容以上古及夏、商、周的君王、重臣進行宣示佈告的講話記錄為主。

《尚書》為中國文學散文創作之祖,文風質樸。不過對後人來說,由於年代極其久遠,其用語“詰屈聱牙”,頗為難讀。

“尚書”中的“尚”字,從古至今都有各類解釋。有說:尚者,上也。以尚書為“天書”,出自天界之書,因此稱為“尚書”。

還有說:尚書為“君上之書”,君王發言,由史官記載下來。

也有說:尚書為“上古之書”,上古久遠之書。

當代知名學者程元敏認為“書”字泛言圖書。尚書之“書”,則指朝廷詔令,即公文書。

尚書原本只稱為《書》,向伏生學習《書經》的歐陽生家,以其為上古之書,取“尚”字上古、久遠之義,而稱名為《尚書》。

尚書的體例分為典、謨、訓、誥、誓、命,大多是記載君臣之間的談話與謀議,臣下對君上的勸戒之辭,君上對臣下的勸戒誥諭,君王或諸侯在戰爭前對軍民所作的動員令和誓師之辭,君上任命或賞賜諸侯臣下的冊命之辭。

或許是因為這部書中,包含著君主治國之道,而且相傳還經過了孔子的整理編纂,因此儘管《尚書》早於儒家出現,本與儒家無關,但後世儒家將其追認為儒家經典,並列入十三經之一,為儒學建構其政治思想的源頭。

從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開始,確立其長久作為經書的地位。在四庫全書中隸屬於經部。

又因為《尚書》是上古流傳下來的書,佶屈聱牙,晦澀難懂,所以在摘抄,儲存,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版本,甚至是還出現了失傳的現象。

有說法是,古代《尚書》一共有3240篇,到孔子的時候,刪定為120篇。短暫的秦朝大一統,掀起了焚書坑儒的運動,給儒家經典圖書,帶來了一場浩劫。

又因為秦朝和平環境太過短暫,馬上就兵禍大起,全國各地的儒生死得死逃得逃,累累若喪家之犬。

很多儒生,為了生存,被迫丟掉了笨重的書籍,或將竹簡書籍,用來生火取暖做飯。一直到漢朝建立,儒家的很多經典著作都已經散佚。

為了重塑經典,當時的漢政府廣羅民間私藏典籍。這個時候,一名叫伏生的儒生,轟動了當時的文化界。

伏生,一名勝、念,字子賤,濟南(今山東章丘西,一說鄒平)人。早年為秦朝博士官。秦朝博士官掌管全國古今史事以及書籍典章,而伏生則是專門研究《尚書》的,是第一位《尚書》的講授者,知名儒學家孔安國曾向其學習。所謂今本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就是由他儲存而流傳至今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焚書坑儒的時候,伏生把《尚書》藏於山東老家的牆壁中。漢初,伏生從壁中取出《尚書》,但已亡失了數十篇,僅剩下二十餘篇。(另一說法是:伏生並沒有儲存下《尚書》,憑記憶口授。)

伏生所藏的《尚書》原本,以秦朝流行的小篆寫成;他傳授時則改用了漢代的隸書,後被稱為“今文”。

漢文帝期間,全國徵求能讀懂《尚書》的人,找到伏生;屆時他年已九旬,不能應詔赴京,於是朝廷派太常掌故晁錯前去拜訪學習。

後來《尚書》學發展成三家,即歐陽高的“歐陽氏學”、夏侯勝的“大夏侯氏學”、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學”。

東漢末年,伏生的後代,曾經在中央權力中樞地帶。《三國演義》裡的漢獻帝的皇后伏皇后和國丈伏完,就是伏生的後代。

西漢時期,漢景帝的兒子魯王劉餘為了擴建自己的宮宇,毀壞了山東曲阜孔子家宅,意外得到了先秦古文經,其中就有《古文尚書》。

這批尚書以先秦蝌蚪文記載,難以解讀。後來孔安國取得這本子,與官方已有的《今文尚書》29篇對照,多出16篇,異文七百多處,是真正珍貴的先秦文獻。

《史記》作者司馬遷研究《尚書》中的《堯典》、《禹貢》等篇時,也曾請教於孔安國,後世尊孔安國為先儒。漢武帝時,孔安國的後代或學生將此本交給了官方,劉向稱之為“中古文”。

《古文尚書》一開始的影響力很小,直到漢平帝時,劉歆對比了古文和今文區別之後,傾向古文學,建議朝廷把各種古文經書都立於國學,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論戰。

東漢時,完整的孔安國本已失,只有杜林在河西獲得的《古文尚書》之漆書1卷29篇。東漢末年起,賈逵、馬融、鄭玄等經學大家為這版漆書《古文尚書》作注積極提倡,學習者逐漸增多而在學術界逐漸取得優勢。

西晉永嘉之亂時《今文尚書》經文、註疏均失傳,於是鄭玄所注《古文尚書》流行。東晉元帝時,豫章太守梅頤自稱得到失傳多時的孔安國《古文尚書》(後被稱為《偽孔傳》),比之前的尚書又多了25篇的篇目。

其後數百年,這部《偽孔傳尚書》,隨著南朝經學流入北方,自隋代開始,取代了鄭玄注本,影響了中國千餘年,而真正來自孔壁本的《古文尚書》(鄭注漆書本)最終完全失傳。

自南宋朱熹等文化大儒開始,對這部《偽孔傳尚書》被各種質疑。到了清朝,有學者耗費30年精力,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列舉128條證據,認定梅獻《偽孔傳尚書》所多出的二十五篇,都是後世魏晉時代所偽作。

雖然多數人認為《偽古文尚書》並不是流傳自上古的《尚書》,但其中亦有部分較為優秀,如《五子之歌》中提到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

現代已經斷定梅獻《偽孔傳尚書》為偽造。這裡面現代發現的清華簡中的《尚書》是最有力的佐證。

2008年,清華校友趙偉國從香港購買了兩千餘戰國竹簡,贈給了清華大學。經過專家鑑定,這批“清華簡”屬於戰國中晚期,距今大約2300—2400年左右,應出土於楚國境內。

內中發現有多篇《尚書》,都是焚書坑儒以前的寫本。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縢》、《康誥》、《顧命》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

例如《尚書》中的名篇《傅說之命》,即先秦文獻引用的《說命》,和傳世偽古文就並不相同。

《尚書》作為古書,現代中國人覺得沒有花時間再去研讀。但讀過《尚書》中的經典名句,你會發現,《尚書》所表達的傳統觀念,已經在幾千年中國文人的註疏下,溶進了中國人的血液中。

參觀故宮的人應該都見過太和殿正中的匾額,上面的“建極綏猷” 四個大字,便出自《尚書》。太和殿是“天安門”後突出重要的地方,這四個字的大意,可理解為建立最高準則以安定四方,與“天安”相呼應。

以下是《尚書》中的經典名句,在現代看來,還是如此振聾發聵:

任用賢人不可懷有二心,剷除惡人不可猶豫不決。

治理國家要勤懇;管理家庭要節儉。

自滿招致損害,謙虛獲得益處。

網結在綱上,這樣才能夠有條不紊,不混亂。農民耕種田地,只有盡力的耕種,這樣才能夠有所收穫。

用人要用有經驗的舊人,器具就不是這樣,往往不用陳舊的,只用新的。

選拔官員,要以賢德為標準;任職辦事,要以能力為標準。

如果一個人以戲弄他人為樂,那就是道德敗壞的體現,如果一個人過於沉迷於某個事物,逐漸地便會失去發奮圖強的鬥志。

……

這樣傳奇的《尚書》,你感興趣嗎?歡迎大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