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鎏金銅蠶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它為什麼能成為我國國家一級文物之一?

我國是文明大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文化以多種多樣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其中有一種傳承方式就是依靠文物古董來流傳下來。然而因為時間太過久遠,所以大多數古物都泯滅在歷史的洪流中了。杜牧曾寫過一首《題宣州開元寺水閣》,他在第一句就提到:“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而徐君寶的妻子也寫過一首《滿庭芳》,她感嘆清明太平的三百餘年裡,“典章文物,掃地俱休”。

有這麼一件文物,它雖然個頭小,但是卻有不少人為它慕名而來。

鎏金銅蠶成為我國國家一級文物前,它並不算很出名,有很多人都是頭一次聽說它。而這件文物第一次嶄露頭角,便是在2017年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

這個故事還要從一個冬天說起,因為冬天的時候河水都會消退,這個時候最適合摸魚。1984年12月,在陝西的石泉縣裡,有一位老農名叫譚福全,他原本像往常一樣在村子旁邊的小河裡摸魚。不過這天發生的事情倒不像往日那樣尋常,他並沒有摸到多少魚,但是他摸到了一個看起來很奇怪的東西。

回到家後老譚把這個金色的小東西展示給其他人,有一些德高望重的村民分析後表示,這條東西怕是“金蠶”。不久這件事就徹底傳開了,老譚摸魚摸到“金蠶”,但凡是聽到這個訊息的人,都對此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於是村民們蜂擁而來,只為親眼一觀這條金蠶。

儘管大家都知道了這件寶物十分珍貴,很了不得,但是這條“金蠶”具體是什麼價值呢,這並沒有人知道。直到有一天,一位專門販賣和買賣文物的販子來到了老譚家裡,他也是聽說了金蠶的訊息後慕名而來的,他表示自己願意花費2萬元將這條金蠶收購。

上世紀80年代時,大家的收入都普遍較低,每月能掙個幾十塊錢就已經算是非常不錯的家庭了,然而這位文物販子卻肯出價2萬來買這條小小的“金蠶”。這個訊息一度讓老譚一家欣喜若狂,因為在那個年代很少有萬元戶,這樣的錢數哪怕是在整個石泉縣都沒有幾個家庭能擁有。

儘管對我們現在來說,2萬元算不得什麼,但在當時的2萬塊可謂是天價了。這麼高的價錢,讓老譚十分猶豫,他處於私心想將金蠶賣出去,但是良知卻不允許他這麼做。老譚是一個十分淳樸的人,如果他將“金蠶”賣出去,那麼他一定能夠成為有錢人,說是一夜暴富,毫不誇張。

結語:經過矛盾的心理掙扎,老譚最終決定將金蠶交給國家。其實老譚已經算是非常難能可貴了,因為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偶然得到這麼一筆驚天鉅款,如何抉擇都是非常艱難的。就在1985年9月,譚福全來到西安,將“金蠶”捐獻給了陝西省的博物館。專家們經過鑑定後發現,這個精緻的金蠶是漢代時期的產物,他不僅樣貌十分精美,而且更是有著深遠的意義,經過鑑定專家將它命名為“鎏金銅蠶”,同時它也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正是由於老譚的淳樸,才將這傳承了2000多年的珍貴文物儲存下來。

參考資料: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滿庭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