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這首詩是一首讓無數專家頭疼的古詩詞,為何卻引發無數專家的爭辯?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古代文化在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網路的發展導致詩歌在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錯誤,有的是詩句的字詞被改變,有的則是讀音出現問題。但是,對於如今的社會而言,詩詞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

因此,為了恢復詩詞原本的樣貌,出現了很多厲害的專家,他們憑藉著自己專業的知識和對古詩詞獨特的理解,為大家還原了最真實的古詩詞。然而,有這樣一首詞,讓無數專家頭疼,為此還經常爭辯不休,各持己見。

這首詩就是杜牧的《山行》,短短的四句卻引發了三次學術界的爭議,康震也因此陷入困惑,到底是什麼樣的詩,讓專家們如此頭疼呢?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首詩創作於杜牧秋日遊山時,字裡行間為大家展示出了一幅美麗的秋日山景畫。作品體裁屬於一首七言絕句,描繪出來的是一首秋之色,可以看出詩人沉醉在這迷人的景色中。詩人利用“斜”“深處”等詞,為讀者描繪出了一幅秋色圖。

遠遠地來到這山裡,太陽斜斜地照了下來,白雲似乎在空中升起,透過白雲能看見遠處的住戶。停下車,坐在那裡欣賞著美景,看著楓葉一片片掉落下來,紅彤彤的十分好看,就連這二月的紅花也比不過。詩人用“停車”來表達“愛”,因為太喜歡這裡的景色,所以要停下馬車來,細細地欣賞這美好的景色,不知不覺天都晚了。

這首詩中,詩人用寒石、白雲、人家、楓林等實際景物的描繪,讓人似乎可以透過視覺看見這些秋日裡的景物,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表達了詩人欣賞美景的閒情逸致和豪放的性格,以及對於美景的喜愛。

如今,在搜尋《山行》這首詩的時候,一般會出現三中版本,而每一種專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那麼這三處到底是什麼呢?首先,是詩句的讀音上。“斜”字,在很多版本中,人們將這個字唸作“xia”,然而更多的人則是念作“xie”。

這個字很多人認為應該要準守古人的讀音,在古人的發音中,就應該念做“xie”。然而,卻又有人認為,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新華字典,都統一將這個字的讀音改做“xie”,並且只有這一個讀音,人們應該遵從現在時代的規則去讀這首詩。

關於“斜”字的讀音也是引來了很多專家們的討論,專家認為,七言律詩在讀音上應該遵循著七言律詩的規則,按照古音的發音,讓人們可以體會到詩句的音律美感,讓詩歌更加優美。

當然,文化上的辯論誰也講不清,就像一詞多義一樣。古時候的文化更不必說,每個人的見解不同,所以最後思考的結果或許也會不同。有的老師堅持認為古音好聽,仍舊教著學生們讀古音;而有的老師認為如今只有一個讀音,便教學生們讀“xie”,其實無論讀哪個音,這首詩的學習價值還是很高的。

其次就是便是“深處”和“生處”的不同。小時候老師教的便是深處,透過詩句的含義,解釋為透過白雲的深處,可以看見住著幾戶人家,讓整首詩的意境一下有了提升,在朦朧之間看見遠處的人家,營造出了詩歌的意境美。

然而,在現在的版本中,“深”被改為“生”。對於這一現象,專家認為,古代時候,對於詩歌的儲存是很難的,所以人們都要將詩歌整理出來,以便給後人觀摩學習。古時候整理書籍沒有那麼簡單,因此在抄錄的時候,人們不小心將詩句抄錯了。

也就有了錯誤的詩歌流傳到至今,其實流傳的也不是詩人本身的意思。當然,這樣受到了另外一部分專家的否認,是“生”字和“深”字,在結構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即便是看走眼,也不可能直接改變原句的意思。因此,這一部分專家認為,肯定是後人篡改了詩句。

後人為了方便學習,將前人留下的詩句整理成冊,在抄錄詩句的時候,認為前人用的這個詞不是很好,於是憑藉著自己的想法將詩句的字詞更換,於是便造成了詩句的流傳錯誤。這樣的現象並不是特例,比如“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就屬於網路流傳的錯誤。

原句其實是“我有一瓢酒”,像這樣的錯誤還有很多,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無法正確認識到真正的詩句。最後一次爭議則是康震提出的“坐”的解釋。很多人認為坐一個是坐在馬車裡,而不是康震認為地坐在楓林的石頭上,這一次的爭論讓康震差點翻了車,那麼坐到底是坐哪呢?

康震教授是一位北京師範大學詩詞專業的博士導師,他在參加一檔中秋詩詞大會上差點翻了車。參加《詩詞大會》的評委們都是有著實力很強的專業選手,因此,稍微有一點錯誤都會被指出。

在參加這一檔節目時,節目組按照以往的習慣,讓評委畫出詩中的內容,以供選手們參考,並且按照畫中所做內容猜出對應的詩句。問題就出在了康震教授的畫中,畫中畫了一個人坐在石頭上看楓林,旁邊停著一輛馬車,地上掉落的是無數火紅的樹葉。

這幅畫光看表面就讓人一下聯想到了《山行》這首詩。然而,孫紹振教授卻表示,停車坐愛楓林晚這句詩中的坐,應該是停下馬車,坐在馬車裡看著山中的秋色,並且還拿出了小學三年級書中的解釋,直懟康震解釋錯誤。認為康震在這首詩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誤區,誤導著選手和觀眾。

然而事後,關於“坐”在哪裡也引起了不少專家和網友們的爭辯。不少人認為,看見山中的美景,下車細細欣賞,親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秋天不是更好。大家都知道杜牧是一個十分熱愛美景的人,面對如此之景,怎麼可能還會待在馬車上,不下來撿一片楓葉,坐在石頭上看風景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也有人認為,杜牧在當時也算是有身份的人,即便是面對如此美景,坐在馬車上欣賞就足夠了,沒有必要下車坐在石頭上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無論是坐在馬車上還是坐在石頭上,杜牧欣賞的都是這秋日裡楓林裡的美好景色。康震教授的解釋也沒錯處,只不過是看的角度不同罷了。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的詩詞在流傳中都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問題。很多詩詞就像《山行》一樣,引發了很多爭議,而爭議背後的真實原因或許早就無從考究了。所以,面對詩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畢竟是從古代流傳到現在,中間存在無數波折也無從知曉。

因此,對於存在爭議的詩詞,我們在仔細學習的同時,也要帶有一定的駁論思維,這樣才能將詩歌更好地傳承下去。無論是古代的詩詞歌賦,還是如今的白話文,文化的內涵永遠是取之精華,去其糟粕。未來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多元文化,因此,我們對於一首古詩詞的理解一定要靈活多變,萬一你解釋的正是詩人所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