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宋朝的小公爺婚姻不順是因為自身過錯嗎?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顧廷燁指斥小公爺:當年讀私塾的時候就應該去盛家提親,可你沒有;拖拖拉拉,一拖就是好幾年,拖到後來縣主找上門來了,又說身不由己,擔心全家淪喪他人之手。從這看來,小公爺婚姻不順,似乎怪不了別人,完全在他個人原因。事實是:小公爺錯過了明蘭並非自身過錯,這是宋朝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

榜下捉婿,女“娶”男的婚配時代

知否劇中,每當放榜那天,不少富賈豪紳齊聚榜前,目的只有一個:在這些高中計程車子中挑選女婿,一旦相中,就把他擄掠而歸,和自己女兒拜堂成親。電視劇裡的這個“放榜搶親”的橋段並非危言聳聽,而是事實。

宋朝實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科舉考試不僅是國家極為重要的政治生態,也是士子文人改變自身生活狀態和命運的重要途徑。

這種情況導致了宋朝的婚配極具時代特徵,宋朝的家長熱衷於為女兒找一個有才幹的青年男子。其中最保險最便捷的辦法就是,京城省試結果一經公佈,就向中榜的未婚男子提出姻緣。北宋地理學家朱彧美其名曰:於榜下捉婿。

這樣的事例在宋朝比比皆是。1121年京城省試,5000多名考生應考,錄取名額為500人。掌管這次考試的官員張哿有一個15歲的女兒,他打算從中挑一個好青年,最後挑中了一個比女兒大10歲的男子,名叫胡寅。這個胡寅後來官至禮部侍郎,是歷史上湖湘學派的重要人物。

有一位高官,聽說同鄉商人的兒子通過了省試,立刻湊齊錢財和布帛,趕到京城把婚事定了下來。還有一個叫黃左之的赴京趕考,偶遇一位富賈。二人相談甚歡,這位富賈不但出資包下了黃左之在京城的所有開支費用,還許諾如果中舉,就把女兒許配與他。後來黃左之果真中舉,得到了新娘和500萬錢的嫁妝。

大齡未婚,男娶親的婚姻觀念

宋朝法律規定結婚最低年齡為:女13歲,男15歲。實際情況是,女兒都希望自己早早出嫁,如果20歲還找不到婆家,家裡人會急得跳腳,按現在的說法叫“老姑娘”、“剩女”。司馬光就曾談論婚配:女不過二十耳,過此則為失時矣。

但是男子卻不一樣,30歲、40歲沒結婚的,大有人在。甚至有學者提出應該把男人的婚齡推遲到30歲之後。南宋大臣羅願就持這樣的觀點:所有男人都應當等到30歲以後結婚,除非他們像孔夫子那樣是孤兒,必須結婚以便承擔祭奠祖先的義務。

宋朝的男子會自發主動地推遲結婚,原因只有一個:考中進士。北宋名相富弼讓弟弟、姐妹們先成家,而他自己認為當下應該集中精力,專注於學業,不宜過早結婚。直到他28歲考中進士那年才正式提親。不考中進士就不成家,宋朝人在這方面的堅持很是執拗。

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武第49代孫孫復雖然飽讀詩書,但是他4次到汴京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考中,直到40歲還沒有成家。北宋著名理學家邵雍到了45歲還是單身一人,他曾經的同窗好友甚至給他介紹了一位女子並提供了一份聘禮。

宋朝這種中了進士後才娶親的現象,已經成了當時的一個普遍社會問題。早早高中進士,男子就能早點成家。北宋名臣許景衡21歲中了進士後娶了浙江女子;南宋名臣、文學家胡銓也是在26歲中了進士後才成的家。宋嘉定年間才子姚勉有意鄒家,鄒父也很賞識他,5年內多次拒絕別人給小女兒提親。最後,1253年姚勉進士及第,廷對第一,點為狀元。鄒父才把女兒許配給了姚勉。

知否劇中,當小公爺考中進士後,興奮地讓母親去盛家提親,但是時過境遷,顧廷燁和明蘭已經定下了婚事。其實這個情節正是宋朝歷史的真實寫照。顧廷燁說:這世上不是任何一個人都會站在原地等你的。這句話放到今天來說不無道理。但是放到宋朝,從士子優越的位置這個角度看,顯然有失偏頗。所以說小公爺錯過了明蘭並非自身過錯,而是因為宋朝普遍存在著高中進士後才娶親這個社會現象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