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春秋時期的車戰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在戰場上會出現這麼多的車戰呢

如今我們所熟悉的車戰或許是停留在以坦克為主的現代車戰,並以一戰時期菱形坦克的出現為分界線。

其實在古代車戰就已出現,不過當時多是以戰車為主,在我國春秋時期車戰曾相當風靡,據學者統計魯國國史《春秋》的兩百多年時間內,軍事行動近五百次,而每一次都是有車戰。

戰車

說道車戰,首先要得說下“車”,畢竟戰車是車發展到一定時候的產物。車從開始出現,再成為廣泛使用的生產交通工具,`繼而應用於戰爭,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車在我國流傳已久,最早得追溯三皇五帝的傳說,在《釋名·釋車》就有著“黃帝造車,故號軒轅氏”的記載,而在西晉崔豹所著的《古今注》及《志林》等古籍記載說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作大霧,黃帝造指南車為士兵領路,可見車已經有出現於戰場。

在我國有記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車戰大概是在商時期,《呂氏春秋》有言:“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從中可以看出商時期戰車已經得到使用,並且已用“乘”為基本單位來衡量,還是滅夏的核心力量。

除去傳說因素,僅據已知史料分析,在這方面,西方似乎比我國更早,據現有資料分析,最早的戰車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由蘇美爾人所發明,其後再流傳入歐洲,為古希臘、古羅馬人所用。

武王伐紂

在西周時期,戰車使用規模進一步擴大,據《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武王徵商”(利簋)“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除此之外,西周時期還出現了編制乘法,比如每乘戰車裝載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各司其職。

到了春秋時期戰車的使用率發展達到了頂峰,若從商到周時期戰車使用率擴大我們可以單純用生產力發展與人口的增加來解釋,但到了春秋時期這個已經不是最為唯一的原因了,隨著周天子勢力衰弱,各諸侯國之間由於爭霸兼併戰爭的需要是其最為現實的原因。

戰車在這個時期能夠最大滿足其戰爭需要,因為戰車有很大的優勢性,比如運動速度快、衝鋒時的破襲力大(推進能力強)。所以先秦兵書《六韜。虎韜。軍用》中就曾論道:“三軍器用,守攻之具”時,將戰車排在第一,而不是所謂的戈矛刀斧。

考古發掘戰車俑

戰車在當時戰場的核心地位就如同現代戰爭中的坦克。據後來的考古發掘,從商周時期開始戰車大多就為四馬兩輪,木質結構,重要部位一般還飾以青銅車器,車兵們裝備有厚重的皮甲冑,也有的裝備了青銅的胄和鎧甲。

春秋時期的車戰到底有多風靡呢?

大家可以想象下中原大地四處都是戰車衝鋒陷陣,縱橫沙場的場景,這就是當時的車戰。就拿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來說,單晉國就出動戰車七百乘,要知道武王滅商也不“戎車三百”,而春秋時期每乘戰車的隸屬也是從之前的二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之多。

在晉楚鄢陵之戰時,隨著兩軍車戰的深入,雙方甚至開始形成車戰戰術,比如出現車戰方陣戰術,軍隊有了遭遇、迂迴、翼側攻擊、長途追擊等多種作戰形式。

城濮之戰

其實車戰風靡不能單停留在戰爭本身,從對戰車的重視上也能體現。

戰車的多少似乎也是當時國家之間衡量強不強大的標準,齊桓公九合諸侯出了戰車八百乘,天下無人不服,而後來在巔峰時候的晉國和楚國,所擁有的戰車數量都是在四千乘以上,而它們都被認定為是當時的超級大國。

又比如那些諸侯國貴族他們每人都擁有戰車,並且他們把戰車當作是自己地位的一種象徵。除此之外,春秋時期每個貴族男性成員,都要接受禮、樂、射、御、書、數等嚴格的“六藝”訓練,其中學射(射箭)與御(駕車技術)就是為了能夠駕馭戰車。

那在春秋時期這麼風靡的“車戰”,又如何會逐漸衰落呢?

一、先秦兵書《六韜》曾論述到:“車,貴知地形,諸如地形險阻、道路崩塌、側鄰河川、地面卑溼、地有積水、坡度太大、土質粘滯、野草叢生等等,皆不宣展開車戰。”

戰車的強大是依賴於戰車的機動性,但戰車的機動性其實是取決於地形的。

井田制

春秋末期,隨著大量私田的出現,井田制走向消亡。春秋時期的井田制有個好處,那就是能夠使得田地壟畝方正,大道小路橫直成格,井然有序。《詩·小雅》也曾讚譽道:“周道如抵,其直如矢”。

井田制下的道路井然有序,通暢自如,這正適合開展車戰,但雜亂無章的私田出現後,道路系統損壞嚴重,戰車行動起來相當不方便了,戰車賴以生存的機動性已經是喪失了,走下歷史舞臺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二、緊接著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各國軍隊數量飆升,《戰國策·趙策二》有提到:“戰國七雄之戰,均能具數十萬兵,曠日持久數歲”。

在春秋時期,軍隊人口不過十萬,所以能夠較為輕易的將軍隊裝備成車兵。但戰國時期,如此龐大的軍隊數量想將其大規模裝備成車兵那就有點痴心妄想了。

戰國七雄時局圖

況且戰國時期,隨隨便便就是幾十萬軍隊,大多時候是大戰,並不會快速的分出勝負,春秋時期所進行的四百多次戰爭,幾乎都是一個戰場,一次交戰,一天之內就分勝負,這在戰國時期是完全做不到的。

這也是前面《戰國策》中所提及的“曠日持久數歲”,時間長久的作戰,多數時間為兩軍對峙,這戰車就似乎顯得多此一舉了。

三、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更為比戰車更為先進的編制體系,兵士成分出現了變化。

首先給戰車帶來衝擊的是魏國的魏武卒,魏武卒是吳起創辦的一支重步兵部隊,吳起摒棄了原有的戰車,軍隊不再採用戰車制,並在作戰中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連挫齊、秦這兩個大國,幫助魏國成為了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

步兵戰術給戰國初期用戰車作戰的國家形成了巨大沖擊,步兵在機動性上完克戰車不說,甚至連戰車最大的優勢方陣也是可以完全複製,比如魏武卒的魏舒方陣,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魏武卒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在戰國初期鐵兵器開始採用,弩也改進的越來越精良,步兵甚至可以在正面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齊的車陣進攻,車戰可以說是完全沒必要了。魏武卒的出現也是我國曆史上車戰向步戰轉變的一個劃時代標誌。

這個衝擊還不夠致命,緊接著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大膽改革開始胡服騎射,建立了中原歷史上第一支騎兵。騎兵作為古代社會戰爭中攻擊力最強、機動性最大的新兵種,各方面遠勝戰車。在它的幫助下,趙國迅速實現了強盛,而胡服騎射也開始為列國所效仿,戰車徹底走向衰落。

夏目說:

車戰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決定的,而車戰的衰亡同樣也是受時代的影響,是戰國初期經濟與生產方式的劇烈變革所造成的。

戰車

車戰到了一定的時間段,由於不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是註定要走下歷史舞臺的。如果逆了時代潮流,結果只能是走向衰亡,例如唐代安史之亂時,掌握朝政的房誼就曾採用春秋車戰之法作戰,其結局是“人畜撓敗,為所傷殺者四萬餘人,存者數千而已”。

不過戰車雖然在戰國以後不在重建輝煌,但它終究還是獨霸疆場數百年,在很長時間內一直是軍容的標誌、國威的象徵,這已然是足夠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除

。《呂氏春秋》、《史記》

。《戰國策》

。《略論春秋時期車戰盛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