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曹操率軍一潰千里,大軍一潰千里,袁紹率八百騎退回冀州,結果

公元199年,計賺韓馥、擊敗公孫瓚之後,號稱擁有四州之地的袁紹和迎立獻帝、先後擊敗呂布、袁術的曹操,在官渡地區大戰。袁紹引水陸大軍十餘萬人,而曹操能調集的兵力最多隻有七萬,且要分兵防守,真正能用在戰場上的只有三四萬而已。一場看似力量懸殊的戰爭,勝利的天平卻倒向了弱者方。公元200年,曹操奇襲烏巢,將袁軍糧草全部燒燬,旋即袁軍一潰千里,大將張郃、高覽投降,大軍崩潰,袁紹率八百騎退回冀州,官渡之戰結束。

烏巢奇襲是官渡之戰的拐點,它直接導致了名將張郃、高覽的投降,改變了戰爭走向。那如果沒有烏巢奇襲,官渡之戰的結局會是怎樣?讓我們撇開藝術作品,從史實角度來分析一下。

演義和影視作品為了營造藝術作品的戲劇衝突,往往刻意拉大袁紹和曹操的實力差距,好像袁紹和曹操的實力天差地別,二人的對戰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決。那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來撥開歷史迷霧、還原歷史真相,看看袁紹和曹操的基本盤。

袁紹號稱擁有四州之地,即幷州、冀州、青州、幽州四個州,佔領整個河北。但其實袁紹的四個州實力是有很大水分的。

首先是幷州,幷州共有九個郡,東漢末年時期因為羌胡人的南遷,大半個幷州已經蠻夷化了,幷州東北地區還有張燕的黑山軍割據,只有太原和上黨兩個郡情況稍好,但面臨著張燕和南匈奴的雙重威脅,不時被他們騷擾、洗劫,袁紹派自己的外甥高幹為幷州刺史,實際上只能控制這兩個郡。整個幷州對袁紹集團的意義,也就是在軍事上阻擋南匈奴的屏障而已,幾乎沒有任何貢獻。

然後是幽州,幽州地盤巨大,下轄十一個郡,而袁紹手裡只有半個幽州而已,整個遼東地區都在公孫度手裡,且這半個幽州原來是公孫瓚的地盤,袁紹剛剛拿下,人心不穩、叛亂頻發,屬於吃到嘴裡還沒消化的地盤。

再說青州,青州雖然完整,但一是面積較小,二是有臧霸為首的泰山軍肆虐,三它是黃巾之亂受災最嚴重的一個州,在多年的烽火下,早已是民生凋敝了,沒有多少貢獻。

所以,袁紹手裡的王牌還是冀州,冀州有三大優勢:一、它是北方糧倉,農業水平高;二、它是交通樞紐,四通八達;三、它是人丁聚集之地。名士輩出、人丁興旺,一個冀州的人口,甚至抵得上後來巔峰時期的蜀漢。唯其如此,袁紹的20萬大軍及糧草軍械也多徵於冀州,冀州也是袁紹苦心經營的大本營。

再看曹操,曹操手裡也有四州之地,即司州、豫州、徐州、兗州。司州就是司隸地區,早就被董卓的焦土政策折騰成了無人區,就連漢朝皇帝的陵墓也被挖開了,屬於一片廢墟。豫州是袁紹的老家,官渡之戰前袁紹振臂一呼,豫州全境響應,直接從後方變成了前線,簡直是袁紹的臥底。再說徐州,徐州歸附曹操不久,還沒能治理好。而且曹操在攻打陶潛時,在徐州屠過城,不得民心。江東的孫策對徐州也虎視眈眈,曹操還要分兵防守,也指望不上。

曹操的大本營是兗州,兗州是軍事強藩,四通八達,曹操的精銳之師虎豹騎就是在兗州練成的。在當年討伐董卓的聯盟中,五鎮諸侯都是兗州勢力,為兵家必爭之地。荀彧稱它為“天下之要地,北方之荊州”,他把兗州比作是劉邦之關中和劉秀之河內,戰略意義大。但兗州地狹民寡,農業水平低,曹操每次打仗都因糧食發愁,就是因為兗州的經濟實力較弱。

所以袁紹和曹操的對決,根本上就是冀州和兗州的對決,袁紹和曹操的差距,就是冀州和兗州的差距。而曹操的實際地盤是比袁紹大的,加上中原地區得天獨厚的農業發展優勢,遲早曹操能趕上甚至反超袁紹,雙方實力的差距,其實是在不斷縮小的。《三國演義》中,袁紹自稱“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縱橫南北,進取中原”,不過是藝術的誇張而已。

況且,曹操當時已無後顧之憂:他已經解決掉南邊的袁術和東邊的呂布;張繡也聽從賈詡的建議投降了曹操;西邊的馬騰、韓遂,則被鍾繇用政治手段穩住,能給曹操造成威脅的只有劉表和孫策,但他們都自己先掉了鏈子,根本無力北上。所以,曹操基本能專心對付袁紹。

可見,官渡之戰,是實力的比拼,沒有多少運氣成分。就算沒有烏巢奇襲的成功,就算曹操失利了,只要曹操把所有兵力集中起來固守,袁紹想一口氣吞掉曹操,尤其是吞掉軍事重鎮兗州,難度也是很大的。結局也無非是袁紹撤軍回冀州,曹操繼續在中原發展,形成兩強隔江對峙,誰也吃不掉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