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這句話蘊含了多少人的心靈深意?

引言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這是出自於朱相遠《中華世紀壇》的序文,述說著中國自古便以大國自居,文明聖火源源不斷,但是中國並未因此而目中無人,反而慷慨大方,睦鄰友好,幫助周邊各國發展壯大。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當中,有一個部分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便是俗語,語言雖然通俗易懂,但往往蘊含著極為重要的深意。01

比如這句“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的俗語,它究竟蘊含著怎樣的道理,才能夠流傳千古呢?整句俗語蘊含著兩層深意,其一則是人類對於土地的崇拜,其二則是人類對於陰陽的崇拜。自古以來,人們都對土地十分崇拜。其實早在原始時期,

便出現了土地神信仰的雛形,生活在那個時期的人們完全依賴於大自然,以地為床,以天為被。

食物則有賴於野生生長的果子,所以從自那時開始,人們認識到在食物的生長條件中,缺一不可便是土地。再者,當人們進入農耕文明之後,

土地對於人類的生死存亡更是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若土地肥沃,則百姓安居樂業,若土地貧瘠,則百姓民不聊生;

由此可見,土地並不僅僅是關乎百姓生死,更是關乎民族存亡,關乎統治者如何有效的治理國家。

不僅如此,在中華名著《山海經·海內經》中有記載“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這一語。其中稷則指后稷,被人類尊為司農之神。而常被我們掛置嘴邊的“社稷”一詞,其中社則是指土地之神。所以對於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牛耕是稷子所創,

其建立的基礎是土地。短短數語,足以向世人說明古人對於土地莫大的崇拜。

02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中,將人類對於土地的崇拜體現得最為直觀的則是女媧摶土造人。將土地崇拜落實到實際的則是婚喪嫁娶,在婚禮習俗中,人們習慣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在喪禮習俗中,講究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其實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

其中因土地崇拜而孕育出的傳統文化習俗不計其數,數不勝數,比如說社稷觀念、風水觀、陰陽觀念等等。

以上種種,無不說明土地對於我國的重要性。正是人類早期的土地崇拜,才使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有著堅實的基礎,

才能夠讓我國在世界各大國當中佔據著一席之地。這句俗語除了以上所說的土地崇拜,還蘊含著人類對於陰陽的崇拜。

“陰陽”其實是中國的上古先民對於世界的樸素認知,也是中國最早的哲學概括。

之後經過了一系列的時間演變,形成如今各種各樣,百花齊放的陰陽說。中國的遠古先民認為世間萬物,包括天上地下以及人間,都可歸入“陰”“陽”兩類;認為“陰”“陽”這兩類事物既相剋相斥,又相依相生;再者,

他們認為“陰”和“陽”是許多現象發生的原因。並且“陰”“陽”兩極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03

其實早在目前所知的最早古籍,如《詩經》、《尚書》等書目中,便將“陰陽”作為佔ト以及觀察日常事物的重要概念。再如《老子》中的記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一句,用以主張陰陽和諧的思想。以上種種都是古代“陰陽”哲學的概況,

後來陰陽學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完善,而發展的道路主要有三條。

第一條則是《黃帝內經》以及王充所代表的辯證法思想。第二條則是董仲舒以及讖緯之學所代表的神秘主義思想。第三條則是朱熹以及後來王陽明所代表的“哲學進化”之“理”學。但是不管陰陽學說如何發展,

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著無以言表的影響,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結語

總而言之,“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這句俗語表達了兩層深意,人類的土地崇拜以及陰陽崇拜,而這兩者也都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古人所留下的智慧遠非如此,還有更多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

參考資料:

《中華世紀壇》

《老子》

《山海經·海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