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七八十年代的縫紉機,現在能值多少錢?為何很多人說後悔扔掉了?

七八十年代的縫紉機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是大件,年輕人結婚時要是能買上縫紉機就很高興了,現在的年輕人結婚要的大件可不是什麼縫紉機了,一般都要有房有車。可以想見這幾十年的時間,人們的生活發生的變化有多大呀!縫紉機在那個年代雖然價格不高,但是價值是很大的。

記得我們家的一個老鄰居,老兩口帶著個孫子生活,為了給在外地工作的小兒子娶媳婦,早早就買好了縫紉機,擺在家裡,用床單蓋住,生怕沾一點灰,這就是娶兒媳婦的資本。那時候不懂,現在才明白。

那個時候的收入水平和物價水平和現在是不能比的,那個時候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自己做,很少外面買,一家人的衣服和其他的紡織品要是破了,一般都要用縫紉機縫補,補好了接著用。那個時候的時代風尚就是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也就是老輩子人常說的“新三年,老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所以縫紉機是家居生活的好幫手,那時候的婦女都會很熟練的使用縫紉機,給一家老小縫縫補補,或者添置新衣,或者做一些生活用品比如枕頭套、被套等等,她們都是心靈手巧的巧媳婦。

現在很少有人使用縫紉機了,這些傢伙都被安置到成衣廠了,被那些在流水線上的工作的女工們操縱了,她們為千家萬戶生產款式新穎、做工精良、用料考究的衣物,人們只要到商場去選購即可。現在誰家的衣櫃不是滿滿的?誰的衣服也不會穿破了補,補了再穿,都是買一件新衣服穿幾天就換了,一換下來幾乎就很少穿了。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老式縫紉機已經完成歷史使命,變成很多民俗博物館的收藏物件了。現在很多農村依託自然景觀發展鄉村旅遊,在大力打造自然景觀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本地的文化資源,很多景區都開闢了以懷舊為主題的展覽館、博物館、歷史紀念館。

這些展館大都是反映從古到今當地文化發展歷程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狀況發展變化的展覽,基本上都有老式縫紉機作為展品。遊客徜徉其間,能感受到時代發展的鏗鏘步伐,也能回憶曾經的那個家家都有縫紉機、家家都有巧主婦的時代。

現在的生活已經遠離了縫紉機,遠離了腳踏車這些當初與我們朝夕相伴的生活用品。當年只是把他們作為一件傢俱在使用,多年後當它們離開我們時,我們發現離去的那是一段感情,那些東西似乎把我們的感情也帶走了一些。真的很神奇!

那個時候一臺縫紉機的價錢也就是一百多元,摺合成工人的工資大概是四個月工資。如此推算的話,現在一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少的在2000到3000之間,多的5000以上,甚至更高,取箇中間數3000元吧,四個月的工資也就是12000元左右,大概就這個水平。

縫紉機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生活的一個幫手,帶給人們美和溫暖。如果簡單用金錢去衡量,肯定值不了多少錢,但是那件傢俱中蘊含的感情和時代印記,是永遠無法用金錢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