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美國舊金山探索館創始人奧本海默:藝術與科學是整體教學法的融合體

美國舊金山探索館從建館之初就非常重視藝術家參與展品研發,其創始人奧本海預設為,探索館對藝術的高度重視,使它從根本上有別於其他科學博物館。

圖片來源:artshebdomedias。com

他說:“將藝術包容進來,並非單純是為了讓展品看起來更加漂亮,儘管藝術通常也的確為展品增添了美感,而主要是因為藝術家對自然的探索與物理學家或生物學家大異其趣。……為了充分理解大自然及其對人類的影響,藝術和科學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探索館裡,藝術與科學相互交融,共同成為整體教學法的一個部分。”

探索館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早期展品,主要反映的是自然現象,比如光的反射或偏振。展品陽光彩繪(Sun Painting)利用最簡單的調色盤和三稜鏡設計了一面陽光藝術牆,其創作者羅伯特·米勒是研究光色散領域的專家。

陽光彩繪

其後,在對展品設計進行迭代時,又利用多媒體展示手段加入全息投影效果,讓光束色彩能夠自動變化。當觀眾接近陽光牆時,立刻被不斷變化的七色光環繞,彷佛進入了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諸如此類的展品還有色彩陰影(Colored Shadows)、極光(Aurora)、畫素桌(Pixel Table)、色彩圈(Colored Circles)等。

色彩陰影

探索館能夠不斷湧現出富有美感的科技展品,得益於其鼓勵藝術家參與展覽展品研發的機制,其中延續性和影響力最大的是駐館藝術家專案(Artists-in-Residence Program),該專案鼓勵藝術家以跨學科的方式觀察、理解、表達,透過藝術家和展品製作團隊的長期合作,幫助藝術家將其作品更好地傳達給觀眾。自1974年以來,該專案共吸引了數百位藝術家加入,其工作模式是:探索館向藝術家支付報酬,併為他們的創作提供時間、空間和裝置,以及人力和物力支援。作為交換,駐館藝術家要在探索館舉辦展覽,展示其作品。藝術家和展品製作團隊(教育者、展品設計人員)之間的合作,以一種互動的、迭代的、基於經驗的方式進行,這可提升探索館展覽設計人員的審美能力,同時又有利於藝術家將藝術與科學結合,全方位地表現和反映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

自2013年開始,該專案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合作模式探索,包括擴大藝術家範圍、延長合作年限、拓展展覽展品領域等。探索館每年邀請2~4位駐館藝術家,並將駐館時間延長至3年以上。例如,2014年邀請的駐館藝術家是羅斯藤·吳,既是藝術家,也是設計師、作家和教育工作者。他駐館5年,其藝術創作專案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複雜系統,調整自己與居住地的關係,並參與群體決策。

橋接空間

2018年駐館的希瑟·杜威·哈哥伯格,也是一位跨學科的藝術家和教育家。她的藝術創作專案旨在幫助觀眾理解“陌生人的視角”,她對收集自公共場所的頭髮、菸頭、嚼過的口香糖等材料進行遺傳學分析,最終以雕塑的形式展示人作為社會性動物以及人類的各種行為的生物學意義。

2019年該專案展示的是藝術家特里斯坦·杜克的作品。杜克表示,他在探索館完成作品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他本身具有攝影和全息技術的背景,對光學和視覺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與探索館的設計人員合作嘗試了各種概念性的探索和原型改進,最終制作了展示全息原理的沉浸式作品“光圈-最亮的星”——在探索館的黑匣子展區內,從遠處看是一個空白的立方體,中心是巨大的白色空間;走近觀察,從立方體中投射出一個全息光球;當觀眾完全置身於白球之中,光球會分解成碎片。這種驚人的視覺效果完全藉助光線,而沒有使用電能或數字技術。

光圈-最亮的星

正是因為建立了相對完備的工作機制,探索館為藝術家參與展覽展品研發創造了各種有利條件,才能使藝術家為探索館創造了250多件融科學與藝術於一體的展品,透過各種型別的藝術表達使科學散發出更耀眼的光彩。

第一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科研管理部副研究員,第二作者系中國科技館科研管理部助理研究員

作者:劉玉花 莫小丹

編輯:吳桐

稽核:王飛

圖片除註明外由作者提供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