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兒子將60歲母親送進“瓦罐”,每送一頓飯加一塊磚,封死就算送終

一百多年前的日本信州有一個奇怪的習俗,每戶人家,只有大兒子可以娶妻生子,其餘的男人只能幹活,不許結婚,他們被稱作“奴崽”,至於父母一旦過了60歲,就由兒子背到村後面的楢山上去,任由其自生自滅。

《楢山節考》講得是日本一個現實社會,而我們中國似乎也有這種習俗,父母一到60歲,就會被送進“瓦罐墳”當中,每一天只送一餐飯,直到360天后墳口完全堵死為止,如此便算是養老送終了。

“百善孝為先”,孝的觀念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記載,最為人熟知就是《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就是舜不告訴父母就結婚,這就不孝。

春秋戰國末期“禮崩樂壞”,孔子認為要穩定社會,就要先穩定家庭,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如何表達“敬”呢?這就要符合禮,《論語·為政》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孝經·開宗明義章》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自從儒家思想定格以來,幾千年當中,就一直將孝作為道德的原則,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瓦罐墳”這種可怕的習俗呢?

查閱史料,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對於瓦罐墳都缺乏記載,只有一些民間傳說,秦始皇時期、宋代包拯都有類似的“瓦罐墳”傳說,據說民間出現了怪物,皇帝不認識,文武百官也不認識,最後一位在瓦罐中的大臣認識出了怪物,皇帝覺得老人依舊能夠效力,就廢除了“瓦罐墳”習俗,當時也叫“六十還倉”。

不過在《老子》《詩經》當中記載,六十歲為初壽,《左傳·僖三十二年》記載: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趣的壽,77歲為喜壽,因為草書喜字很像七十七。

88歲的米壽,99歲的白壽(百字少一橫),茶字的草字頭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是八,加在一起就是108。所以108歲又叫茶壽。112歲是珍壽,118為天壽,可能是古代少有人能夠達到這個壽命,因此古人認為他是與天同壽。

壽文化在中國歷史中源遠流長,比如壽星、長壽麵、長壽宴、龜鶴延年之類的,長壽之人也有不少,彭祖是中國第一壽星,據說活了800餘歲,當然這可能是神話傳說,不過孔子享年73歲,扁鵲也活了104歲。

所以“瓦罐墳”應該不是正統的喪葬習俗,很有可能是原始部落時期或者戰亂時代衍生的一種喪葬,這就跟《楢山節考》一樣,因為過於貧困無奈之下采取了一種措施,但這種“瓦罐墳”喪葬真是無奈之舉,還是一種更好的“養老送終”呢?

年老之人失去了勞動力,甚至會患有老年痴呆,贍養父母的人往往會頂著巨大的壓力,但為此將父母送入“瓦罐墳”當中,採取“活埋”這又算何種盡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