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明史麓川之役,為何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

明史:

麓川之役,為何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

前因:

忽必烈創設土司制度

▲忽必烈圖

後果: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圖

麓川之役

1439年(正統四年)正月,明英宗命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晟為主帥、太監曹吉祥為監軍,率師討伐雲南麓川宣慰使思任發,持續9年的明徵麓川之役開始。

沐晟率領數萬大軍來到怒江沿岸的金齒。擋在大軍面前的盡是思任發的防禦工事,怒江沿岸修築了一排排的柵欄,數萬大軍一時無法渡江。

而且,面對來勢洶洶的大軍,思任發採取了策略。他一面派人向沐晟假意投降,一面又派將領緬簡不斷挑戰。搞的沐晟猶豫不決,不知道該不該出戰。而左都督方政是個急性子,面對緬簡的挑釁,他卻沒忍住。

▲沐晟劇照(1368年~1439年5月2日)

在夜裡,方政獨自帶著自己所部的人馬,強渡了怒江進攻緬簡,一舉將緬簡擊敗。接著乘勝追擊,一面追擊叛軍,一面傳資訊給沐晟,請求增援。結果沐晟因為方政私自出擊,違抗軍令,所以沒有進行增援,導致追擊的部隊孤立無援,被叛軍的象兵部隊圍困,最後全軍覆沒。

隨後,因為春季到來,江面瘴氣瀰漫,沐晟率軍撤退。前線的訊息傳到朝廷後,明英宗很生氣,當即發去責狀批評沐晟,說他不應該不增援,更不應該撤軍,此外還加派了45000兵馬給沐晟。結果可能因為沐晟歲數太大了,皇帝這一批評把他嚇壞了,心生恐懼,暴病去世。於是征討麓川的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明朝雲南地圖

麓川政權

其實,雲南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元朝的時候就是一個令中央政權頭疼的地區。多次建立 “麓川政權”,並一度想脫離了中央政府管理。到了洪武年間,思任發的父親思倫發歸順了明朝,被明朝任命為宣慰使。但云南地區依然動亂不斷。

直到明英宗繼位,當時麓川宣慰使是刁賓玉,但是這個刁賓玉沒什麼實力,根本鎮壓不住雲南地區的其他部落,而且,思任發作為前任宣慰使思倫發的兒子,一直認為是刁賓玉搶了父親的職位,於是趁機侵佔刁賓玉的地盤,組織麓川地區勢力一起反對刁賓玉,思任發率軍侵佔孟定、灣甸,大肆殺掠。

因為刁賓玉是政府任命的宣慰使,反對刁賓玉就是反對中央政權,所以當時的雲南總兵黔國公沐晟將情況上報給了明英宗。

▲後人所繪麓川軍象陣

得知情況的明英宗先是下旨,命沐晟帶著金牌信符去給思任發傳旨,諭令思任發歸還所侵佔地盤,結果思任髮絲毫沒理會。而且還繼續進攻掠奪了騰衝、南甸、孟養等地區,把刁賓玉給趕出了雲南。明英宗再一次下旨,派刑部主事楊寧找到思任發傳旨,結果思任發還是不聽,而且還自稱:“我就是法。”

思任發公然反對中央政府,明英宗這才下旨發兵討伐。可能連明英宗都沒想到,這場戰爭竟然會持續這麼長時間。沐晟死後,他的胞弟沐昂繼續帶兵討伐,這對沐家兄弟就是後來雲南沐王府的先輩。這場明徵麓川的戰爭先後進行了4次,斷斷續續進行了9年。直到正統十年,思任發才被砍了腦袋送到京師。結果事情還沒完,思任發的兒子思機發繼續作亂。

▲思任法(1387年—1446年)

面對雲南這塊頑疾,明英宗實在忍不可忍,終於正統十三年,命靖遠伯王驥為提督,率領南京、雲南、湖廣、四川、貴州土漢大軍13萬對麓川進行討伐,英宗動了真格,王驥也沒讓皇帝失望,最後大軍與叛軍在金沙江對戰,終於消滅了思機發,並與叛軍定下合約,在金沙江立石為界。

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隨後班師回朝。聽到捷報後,英宗下詔賞賜王驥丹書鐵券,子孫世襲伯爵。

麓川之役終於結束了,但是因為這場戰爭,明朝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朝政上有王振專權,地方上又發生了麓川之亂,明朝陷入了嚴重的內耗,需要時間恢復調整。

可惜歷史偏偏不給明朝時間,就在麓川之役結束的第二年,瓦剌首領也先兵犯大同的訊息傳到了京師,一場改變明朝歷史的大戰接踵而至。

▲明英宗圖

結論

明朝征伐麓川,明朝調動了大量人力物力,戰爭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連年征戰,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結束;期間連續發動數十萬人的進攻,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面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參考文獻:《明史》《明通鑑》《明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