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辟穀是什麼?辟穀是怎麼來的?辟穀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莊子·逍遙遊》

早在公元前5-3世紀,《莊子》中就描述了神人的一些特性,他們長的很美,不用吃凡間的五穀粗糧,只是喝點露水就能悠然自得的生活下去。而這一行為也一直在我國曆史上出現,並且逐漸形成了專門的稱號——“辟穀”。

“辟穀”是道家學派裡的一種術法,在道家思想裡,人若常食五穀,經胃腸消化而成冗糞,而糞為穢,積穢成多後,就成濁氣,使人身心受累,清淨不保,最終毀掉成仙的大業。

因此,“辟穀”之術就被髮明瞭出來,並在人修行過程中,都會盡力貼近仙人“餐風飲露”的境界。既然“辟穀”之術源出於道教,想要了解其中精妙,自然就得了解道教的歷史和思想了。

提前道教,很多時候會跟“道家”混淆。道教跟道家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其中又有很多區別。道家以老子為首,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在莊子開始逐漸變得完善,最終成為一種思想,並以“自然”及“無為”作為核心理念。

而道教真正形成則是在公元2世紀的東漢末年時期,相傳張道陵受太上老君點悟,授予他“三天正法”,並且親賜張道陵“天師”名號,從此張道陵開始活躍於中原各地,以“天師道”傳於各地弟子,慢慢形成了道教雛形,並尊老子為太上老君,《道德經》為道教經典。

在道教的思想中融入了許多道家文化,如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說,其核心思想“人法自然”就是出自於《道德經》。而道教的傳統修行中,“法自然”也就成為了成仙法門。

但所謂“自然”可不像凡人一樣吃喝拉撒,加上道教先祖孟子有言,仙人都是“吸風飲露”的,因此“辟穀”之術自然就成了道教修行中必須做的一件事。

但對於現代醫學而言,這種不吃飯不進食僅僅只是靠餐風飲露維持生命的做法簡直荒唐。每個人維持自己的生命體徵都需要攝入足夠的能量,長期保持不攝食也許真能“成仙”,畢竟最後會“上西天”。

但事實上,“辟穀”之術卻一直沿襲了下來,直到今日,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科學的“現代實用辟穀術”。很多人都會在一週之內戒食一天,只飲清水,以此來通腸排毒。

此外,所謂的“辟穀術”並非只是強調不進五穀,在道教文化裡,“辟穀”更加講究的,是排除包括食慾在內的一切慾念,以通徹身軀,連線天地,尋法自然。簡單說來,“辟穀”還是一門冥想之術。

在道教著作《嵩山太元先生氣經》就有論述——“內外安靜,即神妍,神妍即氣和,氣和即元氣自至,元氣自至即五臟滋潤,五臟滋潤即百脈流通”。說的就是透過靜坐辟穀,能夠達到神閒氣定的境界,而後溝通天地“元氣”,感受宇宙與自身,達到百脈流通思想透徹無雜念的境界。

因此,時至今日,許多道士依然堅信“辟穀術”,但對道教與道家並無較多瞭解的人,聽聞道家“辟穀”之言,第一時間想到的,自然就是單純的不吃飯只喝水,因此遭到了許多專家的鄙夷。

但道教與道家傳承千年,其中雖然有糟粕,但更有許多精華,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這些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麼看似荒唐的“辟穀之術”也能為人們帶來許多益處,最終造福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