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李嚴假傳聖旨,背後的主謀真的是劉禪?

我們知道,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打的是非常順利的,先是大軍包圍祁山,使得魏國不得不讓司馬懿拜將抵禦諸葛亮。又在上邽打敗郭淮,奪取魏國本來準備用作軍糧的隴右小麥。後來又在滷城把司馬懿打的丟盔卸甲。可是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諸葛亮又為何突然撤退呢?原來是天降大雨,蜀道難行,蜀漢糧草供應出現了問題。李負責督運糧草的李嚴害怕諸葛亮怪罪,居然假傳聖旨讓諸葛亮撤退。

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三國志

可是按華陽國志的記載,李嚴已經主動彙報給諸葛亮糧草供應問題了,而諸葛亮這時候並沒有責備李嚴的意思。天降大雨糧草不繼情有可原,李嚴又是託孤重臣,諸葛亮沒必要因為天災責備李嚴。諸葛亮並未責備李嚴,而是給了李嚴三個選擇:

最好的選擇是從巴州出兵切斷魏軍運輸糧草的通道,如果無法斷絕糧道那就儘快保證我軍糧草的穩定運輸以讓我軍做好與魏軍打持久戰的準備。實在無法保證糧草運輸的情況下,我軍只能撤退。其實當時司馬懿的部隊甚至比諸葛亮更缺糧。因為隴右的糧草被諸葛亮搶了,關中的糧草運輸過來同樣“運糧不繼”,又沒有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導致魏國此時運糧效率還比不上蜀漢,兵力更多的魏軍比北伐軍還缺糧。

既然魏漢雙方都缺糧,糧草成了雙方戰爭勝負的關鍵。可諸葛亮和司馬懿雙方是怎麼做的呢?司馬懿有個好隊友,郭淮。在隴右地區已經沒有糧草(都被諸葛亮搶了)關中支援的糧草一時半會到不了而糧草問題迫在眉睫的情況下,力挽狂瀾,從羌、胡人手上強行徵用糧草。諸葛亮遇到的卻是豬隊友李嚴,上策中策下策都不選,偏偏要假傳聖旨,迫使諸葛亮倉促退兵,第四次北伐功虧一簣。其實即使李嚴真的不敢實行上策,理由在於江州兵如果貿然出動,恐怕反覆無常的東吳會偷襲。又供應不了糧草,也可以和諸葛亮說明實情,諸葛亮也沒有理由因為天氣原因怪罪託孤大臣李嚴。李嚴偏偏假傳聖旨,這完全是自己作死。更大的可能是諸葛亮取得“滷城大捷”,功高震主,所謂假傳聖旨,是真傳還是假傳,有待商榷。

李嚴何等聰明,豈會不知道自己據實相報,諸葛亮根本沒有理由處置他的理由?豈會無視諸葛亮的三條計策?豈會不知道假傳聖旨的後果?

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三國志

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運。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合拒平。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平恐漕運不給,書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合至青封交戰,為亮所殺。秋八月,亮還漢中。”——華陽國志

而劉禪的態度更是匪夷所思。既然李嚴假傳聖旨是欺君之罪,按照正常邏輯,不需要諸葛亮彈劾李嚴,後主劉禪首先會震怒。可是諸葛亮彈劾李嚴之時,後主劉禪卻又為李嚴求情,這像是正常的態度麼?按理說如果李嚴死不足惜,後主劉禪何必求情?欺君之罪按律當斬。可是李嚴只不過是被貶為庶民,他兒子李豐還被委以重任。如此責罰,不似欺君。但是如果李嚴沒有欺君,同為託孤大臣,諸葛亮又什麼理由治罪李嚴?劉禪不治罪李嚴諸葛亮還能強行罷免麼?

可能合理的解釋是,李嚴並未假傳聖旨,班師詔書的確是劉禪親自寫的。諸葛亮第四次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卻“功高震主”,引起劉禪的忌憚。李嚴提議試探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奉詔班師,證明諸葛亮忠心耿耿,如果諸葛亮拒絕班師,證明諸葛亮意欲謀反。在劉禪默許之下,李嚴“假傳聖旨”。可他沒想到諸葛亮真的忠心耿耿,居然毫無質疑的退兵了。這時候劉禪不可能承認李嚴“假傳聖旨”是自己示意,只能讓李嚴背黑鍋了,又對諸葛亮心存愧疚,所以不好干涉諸葛亮處置李嚴,只能以君主身份替李嚴求情。而諸葛亮其實內心早已明瞭,只好順水推舟,接受處置結果還舉薦李嚴之子李豐。其實李嚴甚至很感激諸葛亮,又對諸葛亮心存愧疚(是他說諸葛亮有野心慫恿劉禪試探的),後來諸葛亮去世以後,李嚴還為之大哭,感嘆武侯死後,再也沒有人能夠了解他的才能的人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華陽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