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金爵論壇|主旋律積極擁抱市場 鏡頭對準大時代小人物

近年來,以《我和我的祖國》《金剛川》等為代表的眾多主旋律影片,以精深的主題表達、精湛的藝術表現、精良的技術製作,獲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在今天上午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主旋律電影的市場化探索”金爵論壇上,製片人梁靜、導演李駿、導演尹力、編劇趙寧宇、導演鄭大聖等,不約而同地表示:主旋律電影其實就是主流電影,這些主旋律影片之所以越來越受年輕觀眾歡迎,正是因為其表現形式受到觀眾的喜愛。

主旋律就是主流電影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開天闢地》,到十餘年前的《張思德》,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金剛川》編劇趙寧宇認為,中國主旋律電影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九十年代初湧現出一批優秀代表作,到2002年、2003年,電影產業改革,主旋律影片升級,像《張思德》《雲水謠》《鐵人》等在敘事上,視聽美學上,人物定位上和觀眾共情上,給了我們這代創作者很深的影響。到了當下階段,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電影人投入到新主流電影創作中,各方面成績都非常不錯,我們也是在探索中前進。”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金剛川》《光榮與夢想》編劇 趙寧宇

說到中國主旋律影片,不得不提的領軍人物就是著名導演尹力,而趙寧宇所提及的《張思德》《雲水謠》《鐵人》正是尹力的代表作。“大家更願意管這個叫主流商業大片,它們不僅獲得了好口碑,而且獲得了市場的成功,有了更多年輕觀眾成為擁躉。”在尹力看來,這些優秀影片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讓主旋律電影兼顧到了藝術屬性、工業屬性、科技屬性、商業屬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副會長、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國家一級導演 尹力

生於演藝世家,從演員到製片人、出品人、董事長,梁靜先後操刀製作《我和我的祖國》《金剛川》和即將上映的《革命者》等主旋律影片。梁靜認為,主旋律電影其實就是主流電影,因為它的價值觀就代表了一種正能量,“在很多國家其實都有這樣的電影,而且都相對在商業上非常成功,我們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探索。”

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演員、製片人 梁靜

由李駿執導的災難片《無限深度》將於年內上映,他同樣認為主旋律就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電影,“我們這次拍的是一個平民英雄,講述普通人在特殊的狀況下迸發出的一種無比強大的能量和勇氣。”

《無限深度》導演 李駿

作為《1921》的聯合導演,鄭大聖也提到了黃建新導演在拍攝《1921》時和他說的話:“與其說是主旋律,不如說是主流電影。”“我們所有電影工作者、創作者都有一個共識,基於電影規律本身,我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主流電影。”

《1921》聯合導演 鄭大聖

感動觀眾更為重要

隨著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電影工業體系逐漸走向成熟。國產主旋律不但在內容上贏得觀眾認可,製作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李駿導演的《無限深度》就有1600多個特效鏡頭,但他依然堅持認為“觀眾之所以願意走入影院,是因為共同的情感體驗。”“我認為所有今天在電影院裡進行的技術革新,不管是IMAX或者是CINITY,都是為了增強大家在影院裡共同去感受這個凝聚力。”

論壇現場

尹力導演對梁靜、李駿談到的“共情”深有感觸,他真誠希望創作者在掌握了高科技的今天,能夠讓創作迴歸“本心”。“不管科技如何進步,不變的是藝術家在電影中能夠把最普通人的情感調動起來,從而跟觀眾達到共情互動的藝術效果。”正是因此,“所以電影永遠讓我們被吸引,永遠讓我們自己能夠感動,同時也能夠讓我們的創作感動更多的普通人和廣大觀眾”,尹力動情地表示。

鄭大聖導演親歷了從膠片時代到數字化時代的技術革新,但在拍攝《1921》時,黃建新導演仍不停地告誡他說:“大聖,不要被最新的、最炫的技術誘惑,為技術去設計場面或者鏡頭。”每當在監視器前看到演員們生動的面孔時,黃建新會經常說:“你看,這是任何高科技達不到的,這才是高科技。”鄭大聖由衷地表示,“這種真正內心深處火花的迸現,是任何高新科技達不到的。只有在塑造人物、傳遞人物內心世界時,高新技術才能為一部影片加分。”

小人物成就大時代

影片《1921》回到百年前的歷史現場,全景式再現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先輩少年時;《我和我的祖國》用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整個大時代的變化;《金剛川》展現了炮火下小人物的群像力量……縱觀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方式,越來越多的影片將大時代背景和小人物的經歷有機結合。

“回到歷史現場,他們就是一個個普通人。只有回到人物本身,我們才有可能更準確地去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鄭大聖表示,“包括他們之間激烈的抗辯,理論的交鋒,所有這些都應該回歸到他的本色,他們那時候還遠未成熟,還遠不是偉人,就是年輕的普通人。”?“比如我們在上海檔案館的警務日誌和東京警視廳檔案館找到了共產國際代表被追蹤、警視廳可能提前知悉了‘一大’召開時間地點等珍貴資料。”趙寧宇也認為要挖掘普通人的故事,“除了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之外,普通的戰士、學生、工人、農民等,實際上有巨大挖掘價值,可能是未來的突破口。”

論壇現場

尹力特別以《張思德》《鐵人》為例來強調小人物的重要,“為張思德立傳,就是為最普通的人作傳。這樣的人構成了我們事業的基礎,千千萬萬籍籍無名、訥於言敏於行的小戰士,構成了革命事業的基礎。”尹力表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的特質,但是在普通人身上表現出來跟普通人不一樣的就是不俗。“即便那個最困難的年代,像王進喜這樣的人,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是人生最期盼的標準。恰恰就是這樣不俗的人,構成了魯迅先生說的中國的脊樑。”

李駿的《無限深度》也將鏡頭對準了小人物,“每個時期的觀眾都願意看英雄人物,英雄主義是不滅的。電影裡雖然是普通人,但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有強大的能量,有救援的能力,有奉獻的精神。”梁靜參與的《我和我的祖國》也是從寫著名的大人物變成聚焦小人物,“要讓大家感受到這個時代是一個個小人物帶動起來的,任何一個大人物都是從小人物成長起來的。”《革命者》講述了李大釗追尋正確革命道路的歷程,監製管虎,帶著徐展雄導演,編劇團隊一起透過不同階層、不同職務、不同社會角色的八個角度,來還原李大釗在他們心中的樣子。“這就將李大釗慢慢呈現在人們面前,讓大家知道他如何堅定信念,並帶動同樣有信念、有熱血的青年完成了這麼偉大的一件事情。為什麼現在大家都關注到小人物的力量?就是因為這個時代是每一個小人物建立起來的。”梁靜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