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水滸傳》開篇講王進,埋下很多伏筆,林沖怎不去梁山!

王進是《水滸傳》中第一個出場的英雄人物。書中第二回便寫道“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王進本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他的父親是王升。高俅先前未發跡時,被王升打傷。兩家的樑子由此結下。高俅當上太尉時,便決意報復王升的兒子王進。王進無奈之下,只好出走東京,一路向西,最後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

多少年來,很多人為王進沒有上梁山頗多猜測。分析下來大致如下:一是王進和高俅有恩怨,並沒有獲罪,還沒逼到份上。二是王進家中有老母,而且出走時老母直接說“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而剛好,王進有投靠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的打算。三是除了投靠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之外,王進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留在史家莊。但他執意出走,主要的目的就是“鎮守邊庭”。

以上都是基於故事內容的分析。在小說中,情節是安排出來的,王進上不上梁山,還不是作者的安排?這就轉入另一個問題,施耐庵為什麼要以王進開篇,而且還不讓他上梁山?

王進的頭銜是教頭。教頭雖然沒有職位,但還是屬於武官群體。水滸中,很多人物如林沖、武松、魯智深都屬於這一群體。武官群體面對朝廷惡勢力,會怎麼做?自然是不同人有不同的選擇。王進則選擇逃離體制。王進的出走揭開了北宋黑暗政治的一面,施耐庵無疑是比較痛恨這一切的。

同時,儒家有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所以,王進骨子是受儒家影響的。同時,儒家思想也要求人們,不滿你可以逃離,但不能反抗,更不能落草為寇。細心品味,施耐庵對落草為寇的態度是比較複雜的。

綜合來看,水滸開篇寫王進,至少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北宋末年的現實太黑暗,體制內尤為黑暗;二是忠良,正直之人是要受到迫害的,這是後面諸多英雄遭遇的一貫邏輯。

所以,王進的出場更像是奠定了一種的基調。伴隨著王進的出場,“九紋龍”史進及“豹子頭”林沖的故事也就自然地展開了。

對比王進,林沖的遭遇則更進一步。面對逼迫,林沖多了忍讓而少了反抗,即便有也是被動反抗。這就註定了面對層層逼迫,他最終要落草為寇。林沖的遭遇更是直接說明“亂自上作”。試想,施耐庵一上來就闡明這個主題,是不是太不循序漸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