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河南淅川丹江水庫發現古墓,有青銅器56件,84字銘文解開墓主身份

一、

1977年,河南淅川出現了罕見的大旱天氣,丹江水庫極度枯竭,一退數里,裸露的河床在太陽的暴曬下裂開了一道道口子。

這一天,一個小孩正趕著吃飽草的羊走在乾枯的河床上。突然,孩子腳底下一絆,一個跟頭就摔了出去,軟綿的沙土地並未對他造成損傷,小孩一骨碌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就要去找“罪魁禍首”。

原本他以為絆倒他的應該是樹根之類的東西,可是回頭仔細一瞧,發現地面上露出來的卻是一個泛著綠光的金屬物體。這已經超出了小孩的認知範圍,圍著觀察了半天,也沒瞅明白,一肚子問號的他只能回家將事情告訴了大人。

以前修丹江水庫時,當地就曾發現過文物,所以大人們一聽小孩的描述,立馬就判斷出河床上的東西應該是青銅器。當人們拿著工具趕到河床上後,發現沙土地上露出的“綠尖角”並不在少數,看來這裡應該有大量的青銅器。河床上發現青銅器的訊息很快就傳開了,淅川縣考古隊聞訊趕來,隨即展開了考古發掘工作。

二、

經過前後三天的清理,考古隊在這片區域共發掘出了三座古墓,出土各類青銅器56件。三座墓葬隱隱以二號墓為首,而在二號墓中發現的七件升鼎更是讓專家們驚歎不已,七件鼎造型和紋飾完全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鼎為寬體、束腰、平底,器身周圍攀附著六條浮雕夔龍,口中緊咬著鼎的口沿,爪子則抓著鼎的腰箍,似乎隨時就要升騰而走。

考古隊員們發現這些鼎中竟然還殘留有部分骨頭,專家們對這些骨頭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表明這些都是牛的肢骨,下葬時鼎中應該都是裝的滿滿當當的牛肉,這是供墓主人在另外一個世界享用的。

這麼規模宏大的陪葬升鼎,充分彰顯出墓主人極為顯赫的身份,他會是誰呢?

《周禮》中對升鼎的使用有明確的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如此看來,墓主人以七鼎陪葬定是一位威風凜凜的諸侯。

淅川縣在先秦時期基本上都屬於楚國的領地,而楚國的第一個都城丹陽如今就在丹江口水庫之下。這七件升鼎雖同為圓形鼎,但卻和中原地區腰部渾圓外凸的鼎迥然不同,它們具是束腰收腹的造型,好似被一條腰帶緊緊紮起來一般。

這不禁讓人們想起了《史記》中關於楚靈王的記載,楚靈王是一個窮奢極欲、昏暴之君,此人有個怪癖,非常喜歡腰身纖細之人,卻對膀大腰圓之人特別反感,楚國的官員們為了迎合楚靈王的癖好,一個個的都節食減肥,並且把腰帶束得緊緊的,常常餓得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所以也就有了“楚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歷史典故。

同樣楚人把這種愛好也用到了青銅器的鑄造上,這才有了不同於中原地區的楚式鼎。墓葬的國別確定了,那麼墓主人會是楚國的哪位國君呢?

三、

按照中國古代的禮制,鼎為重器,鼎身多有銘文,銘文中一般都會有主人的名字,而一旦鼎身刻上名字,就不能隨便送人,這件鼎只能自己使用一輩子,死後還要陪葬墓中,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使用。青銅升鼎,說它是身份證也不為過,發現了鼎就等於找到了鼎的主人,只要瞭解了鼎身銘文的內容,墓主人的身份自然會水落石出。

七件鼎中最大的那件鼎腹中有銘文84字,可是當專家們想對這些銘文進行解讀和研究時卻傻了眼,他們吃驚地發現鼎上的銘文竟然使用的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字型,像篆書卻又非常的不規則,筆畫中還夾雜著一些奇形怪狀的裝飾,筆勢盤曲似蟲,成蜿蜒之狀。

這些形狀怪異的裝飾代表著什麼?鼎上的銘文又是一種什麼字型呢?

春秋中期以前,各諸侯國的文字都是和周王室保持一致的,青銅器的造型也如出一轍。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之後,隨著周天權力的日益削減、統治力度的下降,各諸侯國隨著實力的增長,對周王室的臣服之心也大打折扣,這不單單體現在軍事上,同樣也反映在了文化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文字逐漸演化出一種纖細俏麗的形態,專家們稱之為“鳥蟲書”,在楚國、吳國、越國、蔡國等諸侯國廣泛流行。

四、

經過專家們的不懈努力和多方考證,鼎內的銘文最終被破解了出來,八十四字的銘文大致內容為“王子午自鑄銅鼎,以祭先祖文王,進行盟祀,我施德政於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孫後代以此為準則”。

銘文中提到了一個人的名字,叫做“王子午”,這應該就是大墓的主人了,銘文內容中又稱他為“子庚”。專家們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後,終於確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子庚並不是楚國的某位國君,而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的兒子、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國擔任令尹一職,相當於後世的宰相。不是諸侯王的子庚墓中為什麼會出現諸侯王才能使用的七鼎呢?

春秋時期,諸侯王們逐漸做大,開始無視周王室的權威,輪番上場秀肌肉,禮制上的僭越行為早已屢見不鮮。楚莊王都已經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成就了自己的稱霸願望,他的兒子以諸侯之禮下葬似乎就見怪不怪了。

要知道,那可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