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千古好詩!全詩只有二十八字,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相比毫不遜色

張旭作為書法家被世人所熟知,他的草書超絕,被譽為“草聖”。張旭的詩歌鮮有人知,他的詩現存六首,都是描寫自然風景的絕句。今天給大家分享張旭的一首《桃花溪》,雖然只用了二十八個字,但張旭詩中的桃花溪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相比似乎並不遜色。清人蘅塘退士甚至認為張旭的《桃花溪》“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那麼,這首詩到底妙在何處呢?

《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一溪一橋,一磯一船,簡單的景物便構成了詩人心中的桃花溪

這首《桃花溪》構思新穎,意境幽深,自成一格。詩中的桃花溪位於湖南桃源縣西南桃花洞北,溪水的兩岸多桃林,暮春時節,桃花隨風飄落,漫天飛舞,天地間、溪水上落英繽紛,宛若仙境。相傳東晉時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此處為背景創作的。張旭的《桃花溪》是借用《桃花源記》的意境創作的一首寫景詩歌。

一溪一橋,一磯一船,這簡單的景物便構成了詩人心中的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一開篇詩人便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如夢如幻的場景中。曠野中野煙繚繞如雲似霧,遠遠望去一座高橋彷彿凌駕在空中。“隱隱”極狀野煙嫋嫋漂浮、若有似無之態;“飛”字寫出了在煙霧繚繞中,高橋給人帶來的視覺誤差。在飄渺的煙霧中,遠處的高橋好像臨空而飛,而當看到橋的時候又感覺周圍的煙霧好像“隔”在眼前的一層輕紗一樣。動靜相結合,暗示了詩人與橋的距離,巧妙地點出了人物和景物之間的位置關係,同時也將讀者帶入了亦真亦幻的境界中。

面對桃花溪,詩人心馳神往

第二句“石磯西畔問漁船”,站在高橋下、溪水邊,詩人看著水中高低出落的岩石,樹上的桃花從空中輕輕飄落在清澈的溪水中,感覺自己恍若走進了一個夢幻中的世界,一個“問”字寫出詩人心馳神往的情態。詩人恍惚間以為溪水中的漁夫就是曾經尋訪桃花源的漁人,那麼他一定知道桃花源的入口吧!

於是,詩人以期待的口氣問道:桃花隨著溪水,日日夜夜不停地漂流;桃花源洞口,到底在清溪的哪段哪邊?詩人把溪水中的漁夫當成了《桃花源記》中的人物,他明知道《桃花源記》是虛構的,但他不問到底有沒有桃花源,而是直接問那通向桃花源的洞口在哪裡,這要怎樣理解呢?

詩人慾尋世外桃源

這從側面說明了這裡的景緻實在秀美,以及詩人慾尋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如果說在未見過桃花溪的景色前詩人只是嚮往桃花源的話,那麼在親臨之後,他已經完全相信了桃花源的存在,所以也不必去問漁人是否有桃花源了。詩人實在太嚮往花源了,看著眼前幽幽小溪中隨水飄零的桃花,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桃花林盡頭那個通向世外桃源的洞口。

而這個問句也彷彿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實在是情不自已。可見這個問話透露出了詩人對桃花源的心馳神往,也流露出對世外桃源難覓的惆悵。因為他知道,這《桃花源記》本就是陶淵明理想境界的反映,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深幽山谷中,朦朧野煙,飄逸小橋,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如詩如畫的美妙境界,構思婉曲,情景相融。讀罷此詩,其悠悠詩意,淡淡惆悵,如天外之音繞樑不絕。即使現在的人們看到桃花溪,將自己置身於其中,我們也會拋去所有煩惱,趕走勞累,一路唱著幸福的歌。當我們身心疲憊時,不如出去走走,即使沒有桃花源,尋一處自己的桃花溪,那也豈不是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