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元朝皇帝為什麼換得頻繁?元朝皇帝換的頻繁,都差元朝幾十年的時間

在中國曆代王朝中,元國祚不久,但皇帝卻換得頻繁。從成吉思汗1206年建國,到1387年元益宗兵敗捕魚兒海,180年,換了17個大汗。若從忽必烈1279年統一中國算起,到1368年元惠宗逃亡漠北,97年,也有11個皇帝。大明近300年,才16帝,大清算上入關前,也僅12帝。就換皇帝的頻率來說,都差元朝遠矣。

元朝帝系圖譜,也可謂 “盤根錯節”,和明清帝系的主線清晰相比,顯得雜亂無章。這雜亂的帝系和頻繁的帝位更替,體現出蒙元政局之動盪。

忽必烈立真金為太子,可是太子死在老皇帝前,於是兩個皇孫甘麻剌和鐵穆爾爭奪汗位,最後鐵穆爾即位為成宗。

成宗無子,其侄仁宗武宗兄弟,同皇后支援的安西王展開角逐,武仁兄弟勝利,並約定以後兄終弟及,叔侄相繼。

但仁宗從武宗處得位後,竟背約放逐武宗之後,傳位己子英宗。英宗後死於政變,政變者擁甘麻剌的兒子為泰定帝。

泰定帝崩,太子天順帝即位於上都。於此同時,權臣燕鐵木兒找來武宗之子文宗,在大都另立中央,並戰勝上都勢力,奪取政權。

後文宗讓位哥哥明宗,但明宗馬上就被文宗毒死。

文宗害怕鬼神報應,遺詔按約傳位明宗後人,明宗幼子寧宗即位43天后即死,長子惠宗登基。

明軍北伐,惠宗逃亡死於漠北,其子昭宗益宗相繼即位,益宗被明軍擊敗後,又被宗王所殺,至此大元分崩離析。

寫了這麼多,大家是不是覺得一片混亂?元朝的帝位爭奪就是如此錯綜複雜,“亂紛紛,你放唱罷我登場”一幕幕權力遊戲,曲折離奇,跌宕起伏。

那究竟是何原因導致了元朝奪位鬥爭如此激烈呢?

1,蒙古族傳統是幼子繼承家業產。

成吉思汗雖然選定窩闊臺為下任大汗,但是歸大汗統領的中央萬戶卻交給幼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在徵西夏前線,窩闊臺回來登基的前兩年,又有拖雷權知國事。從而給後來拖雷子蒙哥奪得汗權,提供了藉口。窩闊臺死後,成吉思汗的幼弟企圖趁亂奪取汗位,也是以幼子承家業為名。

2,蒙元早期保留原始部落民主制的殘餘,大汗須經忽裡臺大會推選。

即使前任大汗選定的接班人也要由忽裡臺大會認可,從而給了權謀家們操作空間。窩闊臺駕崩後,皇后乃馬真氏就操縱忽裡臺大會,廢黜欽定接班人皇太孫失烈門,擁己子貴由為汗。貴由死後,金帳汗國的拔都主持忽裡臺大會,讓拖雷系的蒙哥奪取了窩闊臺系的汗位,違反了成吉思汗“大汗位世代出自窩闊臺子孫”遺訓。

3,受漢文化影響,嫡長繼承的思想在選儲中也起一定作用。

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就說“我乃嫡子,理應即位。”忽必烈深受漢法影響,就曾立嫡長子真金為太子。元文宗在打贏兩都之戰後,元明宗以嫡長子身份來討要皇位,文宗也只好暫時交出玉璽。

4,一些皇兄皇弟間還有兄弟相承的協議。

同胞兄弟結成同盟與旁系爭奪皇位,事成之後,約定兄終弟及,叔侄相繼。但君臨天下者或其子女,往往就想著自家永坐江山,於是便有了“燭影斧聲”,引發了政治風波。達成這種“金匱之盟”的元朝皇帝史有明載的有仁宗武宗兄弟,明宗文宗兄弟。成宗鐵穆爾和晉王甘麻剌之間很可能也有類似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