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世襄收明清傢俱時,發生一件小事,讓人懂得什麼是“大家”風範

在民國時期,北京城裡大師雲集,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之人,比如在文物鑑賞和收藏領域,王世襄先生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大家。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襄痴迷於明清傢俱的收藏和研究,他曾經為了運輸一件明代香幾,做了一件令人佩服的事情,也讓人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家風範。王世襄究竟做了什麼事情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14年,王世襄先生出生於北京,是世家子弟,他雖然祖籍福建,但生活和學習一直都在北京,因此也可以說是地地道道北京人。在少年時期,王世襄和其他的大少爺們一樣愛玩,不管是鬥蛐蛐,還是養鴿子,甚至是養狗放鷹,王世襄都玩得津津有味。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王世襄接受了新式的教育,並逐漸對文物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而這也成為他一輩子的工作和學習內容。1941年,王世襄從燕京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之後進入故宮博物院擔任研究員,還曾到美國遊學。

王世襄興趣廣泛,學識淵博,他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還對明清傢俱有深入的研究。提到明清傢俱,最具代表的莫過於明清紅木,不僅色澤華美,紋理瑰麗,而且整體做工十分精細考究,算是我國古典傢俱發展的黃金時期。對王世襄來說,他就被明清紅木的自然之美和工藝之美所吸引,先後寫出10多本明清傢俱的研究著作,比如《明式傢俱珍賞》和《髹飾錄解說》。值得一提的是,王世襄的研究素材除了故宮舊藏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走街串巷回收的。

在王世襄的著作《捃古緣》中,他記錄了一些收傢俱時遇到的事情。比如,在1950年夏天,王世襄騎著腳踏車去通州鼓樓轉悠,想看看能不能找到明清傢俱。中午時分,王世襄推著車從鼓樓的小巷中穿過,他發現一位老太太家門口放著兩把杌子(摺疊椅),用藤條編成,雖然看起來十分殘破,但王世襄一眼就看出來是明代的杌子,因此就問老太太賣不賣。

老太太告訴王世襄要20塊錢,但是要先等她兒子回來。於是,王世襄在門外一邊研究杌子,一邊等老太太的兒子回家商量,但是一直等到天黑都不見人影,王世襄就只好先回去準備過幾天再來。幾天之後,王世襄去了老太太家,結果發現杌子已經賣給其他人了,於是王世襄經過打聽找到了買杌子的人,並表示想把杌子買回來,但是這人一看王世襄如此心急,竟然獅子大開口要400塊錢。王世襄經濟條件並不富裕,但他還是咬咬牙給了400塊錢,將兩把杌子買了回去。

又過了幾年,王世襄有一次在古玩市場“淘寶”,他看到一家古玩鋪裡堆放了很多雜物,其中在最下面當案子的是一件圓形香幾(放香爐的傢俱),通高1米左右,四條腿向內側彎曲,還雕刻有紋飾。王世襄看了幾眼,便走過去將香几上的灰搽拭乾淨,發現木料是鐵力木,雖然並不名貴,但卻是貨真價實的明香幾,因此王世襄又花了半個月的生活費將它買下。

這件香幾雖然體型不大,但是重量可不輕,足足有200多斤,因此王世襄不得不僱了一輛三輪車。在運香幾時,路過一段十分顛簸的道路,王世襄擔心香幾年代久遠經不起顛,就讓車伕放慢速度,幾乎以龜速前進。與此同時,王世襄則用兩隻手緊緊地扣住香幾內沿,然後將自己是兩隻腳墊在香幾下面,以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不到5公里的距離,車伕走了1個多小時,到家之後王世襄第一時間就把香幾卸下來看看有沒有顛壞。晚上,王世襄洗腳的時候發現,自己兩隻腳腳背上都留下了一道深溝,明顯就是墊香幾時被壓得,但他卻並沒有感到絲毫疼痛,可見王世襄對明清傢俱的愛是真愛。

大師果然就是大師,王世襄收明清傢俱的事情告訴我們,只要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即便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也值得,而這種決心和毅力或許就是大家風範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自己的追求也一定要堅持,相信付出終會有回報。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