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石鼓文製作年代成謎,各種說法不斷,專家找到突破口一錘定音

石鼓指的是腰部圓潤如鼓的石塊,從古至今,它之所以如此備受關注,是因為表面有先秦時代的文字,這些文字簡直就是“神仙字”,在堅硬的石頭上還可以這麼美!後來的詩人、文豪都為其揮毫潑墨;專門編寫了讚美它的“石鼓歌”,而且每朝每代都有!

這麼美的石鼓文究竟是誰刻上去的呢?這是解讀石鼓文中最關鍵的問題;1300年來,對其作成年代的判研依據,主要有二;其一是依據石鼓上十首四言詩的體裁、內容、遣詞、音韻、與《詩經》相同或相近,作研判的依據;其二是依據殷商西周金文之後,秦系文字的流變作為研判的依據;依據以上兩種研判的年代,得出了西周、春秋、甚至漢、北魏、北周諸說;其中以春秋早、中期之說為主流;到了現代,也有不少專家延續了這一說法;認為石鼓文作成年代屬於春秋早期秦襄公、文公之時,甚至有人提出:“非秦文公莫屬”;認為是為紀念襄、文二公的作品。

為什麼這樣說呢?其依據是,在鐵質工具出現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有另有刻鑿石、玉的工具和技術;現已發掘出的古代石器、銅器上的刻鑿文字也比戰國早得多;比如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石牛、石磬上就有刻鑿文字也比戰國早得多;更重要的是,石鼓文的內容和秦文公有關;且春秋時期秦國的秦公鍾、秦石磬銘文也都是刀刻文字。

這種說法表面上看沒有什麼問題,邏輯也通;但是考古是一項非常嚴謹的科學,必須要有確鑿的證據;專家反覆分析,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哪裡呢?

古人刻石、玉、青銅、鐵……專家發現,這些原料的共同點:都是堅硬的物質;那麼古人又是用什麼工具雕刻呢?

於是,專家從原材料的硬度入手,以此為突破口進行研究;有句話說:“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意思是,石質工具可作為制玉的工具;在我國當代考古中,已為多處發現所證實;特別是在寶雞周原西周遺址中發現了3000年前周人制玉的工場,使我們清楚地看到琢制玉器的工具沒有金屬工具,全是較硬的石質工具。

而3000年前婦好墓中,有出土的小型刻字石牛等,其質地屬於輕質類的水成岩青灰石,硬度甚至低於玉材。

至於春秋時期的刻銘銅器,原料雖然是金屬材質,亦屬於易於鐫刻的基材。

但是,石鼓文的基材絕非上述中的基材可比擬;這怎麼說呢?石鼓文的製作基材,屬於花崗岩,俗稱“麻石”;其礦物組成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矽,含量超過70%;物理狀態主要由石英、長石及少量暗色礦物組成,具有等粒狀結構和塊狀結構;按其礦物形成,分為雲母花崗岩、角閃石花崗岩和二雲母花崗岩。

進一步分析得知,石鼓文的製作基材是高硬度的角閃石花崗岩;它在地質構造的生成中和許多金屬礦床共生,故又多含鎢、鉍等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其硬度、比重遠遠大於玉、青石,以及熟銅。

專家曾經親身試用鐵釺子和鋼釺子作實踐;用鐵釺子,在小鐵錘的或輕或重的敲擊中,不出七、八次,鐵釺子便尖彎刃卷;但鋼釺子,在小鐵錘的或輕或重的敲擊中,只見小小火花迸射,細小石屑紛紛滑落;如此敲上大約百錘,往往要用油石再細心打磨,使釺子再復銳利。

所以說,石鼓文的製作,必是戰國掌握了鋼質鐫刻工具之後的事;所謂實踐出真知,關於石鼓文的製作年代,專家經過多年的反覆實踐,終於找到確鑿證據,一錘定音!

【參考資料:《石鼓文件案》《中國考古》《石鼓文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