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昭襄王為何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換一塊玉璧因為太划算了!

公元前283年,秦國王宮,一名年輕的男子舉起一塊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驚失色,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

“三月,公會鄭伯於垂,鄭伯以璧假許田。”——《左傳·桓公元年》

公元前711年,鄭國就用玉璧換了天子賜給魯國的許田,用城池換玉璧,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不算奇怪,玉璧象徵意義要遠遠大於城池。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尚書·周書·金縢》

這就是周公請命的出處,周公向先祖祭祀時,就把玉璧用作禮器向先祖禱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劉賀的主棺內鋪滿的玉璧彰顯出了劉賀的地位,作為當時的一種高等級的用器,平民階層在當時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因此也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出自《左傳·桓公十年》 )的說法。

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左傳·僖公·僖公六年》

“銜璧”的大概意思就是將玉璧掛在脖子上,當時許國的國君向楚王投降時就“銜璧”,這一行為傳承自微子啟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後世以“銜璧”來形容國君投降。

子嬰投降劉邦的時候就將傳國玉璽掛在胸前,而南燕末主慕容超有“吾寧奮劍而死,不能銜璧而生!”( 出自《資治通鑑·晉紀》 )的感嘆。

“十三年,秦

拔我

藺,虜將軍趙莊。”——《史記·趙世家》

而公元前287年趙國雖然參與了合縱攻秦,但聯軍各方都是觀望態度,誰都不肯首攻,最後秦國取消帝制雙方罷兵,秦國秦趙雙方無實際交鋒,從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283年,秦趙雙方三十年的時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而縱觀當時的局勢,齊國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燕國與秦國交好雙方也沒有什麼矛盾衝突,韓魏楚三家的底秦昭襄王常年欺負的物件,唯獨只有趙國還有與秦國對抗的實力,秦昭襄王心中沒底。

正是因為沒底,當已經成為主父的趙武靈王從秦國境內安然離開後,“秦人大驚”(《史記·趙世家》),這是籠罩在秦國人心中對未知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