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夏朝被商朝滅了之後,後裔都去哪兒了

中國上古時期的各種禮儀,都和我們現在的禮儀大不相同,我們最能瞭解到的莫過於周朝的周禮,因為這一時期的文人們已經養成了記錄歷史的習慣,而商代遺留下來的文字大多用於占卜。

在周朝,我們現在的愛國主義在當時可能並不存在,諸子百家在各諸侯國之間來回穿梭跳槽,甚至還能幫助其他國家攻打自己的母國,並且還青史留名(伍子胥)。不得不讓我們現在的人感到三觀崩塌,除此之外,還有兩軍交戰之時,對方戰車壞了,己方派人去幫助維修後再進行打仗的荒唐事。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周禮的框架之下進行的日常操作,畢竟大家雖然分屬不同的諸侯國,但始終是屬於自家兄弟,打仗時要講究國際條約。人才嘛,也都不搞壟斷政策,誰愛在哪兒就職就在哪兒就職,就像中原地區的一個小國衛國,就出了商鞅、呂不韋、吳起、子路、聶政等一系列改變歷史程序的大名人,他們幾乎都不在衛國任職,而是在其他地方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其實在周禮之前,還有商朝的殷禮、夏朝的夏禮存在,只不過是周朝當政,這兩個朝代的禮儀不再是主流而已。其中,商朝的殷禮在遼東的箕子朝鮮、中原地區的衛國、以及孔子老家宋國都得以保留,這三個地方,都是商朝遺民的聚居地。

商朝後裔的留存,一是周武王伐紂之後兵力不足,另一方面就是當時的華夏文明圈有著“亡國不絕祀”的傳統。既然商朝都有後裔留存,那麼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不是也沒有被商朝斷絕祭祀,而留下來了後裔呢?

一、北上稱成匈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司馬遷認為夏朝滅亡之後,有一支夏朝後裔北上和遊牧民族相結合,成為了匈奴人的祖先。在今天人看來,司馬遷的這個觀點就和秦將王翦帶著秦人到美洲建立了瑪雅文明一樣荒唐。但實際上,這一觀點還是有些論據支撐的。

我們首先要看的就是夏朝的民族起源,根據歷史記載,夏朝是“羌人”建立的王朝。這裡的“羌”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少數民族羌族,而是在先秦時期對西方民族的統稱,主要是商朝人對西邊民族的稱呼,甚至姬姓王朝都可以被稱之為羌。

羌人早期是在黃土高原以及內蒙古高原南部的黃河流域進行遊牧的一個部落群體,大致在炎帝時期,這個部落活動區域不斷南下,進入關中平原乃至華北平原,和黃帝所在的部落範圍交融。在短暫衝突之後,兩個部落融合,才有了後來的華夏文明。

而大禹所在的羌人部落,大致也就是這支遊牧轉農耕的部落之一,不論是《史記》還是其他古籍,都有著“禹興於西羌”之類的相似記載。隨著現代基因技術的發展,我們也從基因層面上證明了漢、羌同源。

所以夏人前身就是生活在北邊的遊牧民族,在建立王朝之後,對自己的老家也多半不會忘卻。商朝人箕子在商朝滅亡之後,就帶著自己的族人部曲遷回了自己的老家——東北(遼東半島),建立了箕子朝鮮。

而夏朝人在國破家亡之後,遷回自己的老家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和老家人繼續生活在一起也不是沒有可能。就像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在創業失敗,或者是在外打拼不得志之後也會返回老家一個性質。

但夏朝畢竟是沒有留存下來具體的文字記載,商朝的早期甲骨文也大多是巫蠱之事,直到周朝,中國人才開始有了記錄歷史的習慣。所以在沒有可靠的考古資料發現之前,這些透過古籍記載來進行的推測也只能是一種假設。

即使太史公司馬遷距離夏朝要近很多,所能掌握的文字和歷史資料也更加豐富,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也要秉持客觀的態度,只能將古籍當做參考。並且匈奴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民族,而是很多民族部落的統稱,不論是後來的契丹、鮮卑、蒙古都是匈奴制下的小民族。所以我們只能推測說夏人在夏朝滅亡之後和北方遊牧民族融合,而不能單獨的以華夏為主體,隨隨便便說我們是誰的祖先。

二、憂天杞人,夾縫生存

相比於看似荒誕不經的北上成匈奴的傳說故事,杞國的來源就相當的根正苗紅了。杞國是大禹的直系後裔,在商湯滅夏朝之後,也是沒有亡國絕祀,將夏朝王室貴族的遺民遷到如今的河南杞縣一代,建立了方國杞國。

但商王朝並不是像周朝那樣的分封制度,而是類似現在的邦聯一樣的方國聯盟,各個方國以商王朝為共主,但是又各自保持著各自獨立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實力。也許是杞國人在後面有了什麼不當的舉動,又或許單純是商王恐懼夏朝的殘餘勢力,商王朝曾經多次廢除了杞國的國號。

除了敵對之外,商王朝還和夏朝後裔的杞國有過聯姻。曾經開創武丁中興的商王武丁就曾娶了一個杞國的貴族為妃。值得一提的是,杞國的王室後裔並不像其他的夏朝後人一樣姓姒,而是改姓為婁。據查是為了避禍而改姓,就像滿清滅亡之後,很多愛新覺羅都改姓為金一樣。

後來周朝滅商之後,由於自己也是從西邊發家的民族,相比於久居中原的商朝,自己在中原各大勢力的眼中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夷狄”的意思。所以就和唐朝的李氏家族追溯老子李耳為先祖類似,周人也想繼承夏朝的文化地位,來彰顯自己的統治合法性。

周武王在文字上恢復“夏篆”,在禮法上簡化殷禮,採用周禮。並且還到處尋找夏朝的後裔,最終找到了東樓公,幫助其在河南杞縣附近重新建立杞國,以繼續供奉夏禹的先祖祭祀。值得注意的是,東樓公的爵位是公爵,是周朝除了王室之外的最高爵位,即使是大功臣姜子牙也不過是個侯爵而已。可見周武王對夏朝後裔的重視。

雖然杞國很受重視,但畢竟是地處中原四戰之地,雖然沒有夷狄的侵擾,但周邊的諸侯國稍微有個戰爭,杞國就得遭殃。尤其是後來的春秋戰國諸侯混戰時代,杞國只能在夾縫裡求生存,先是從河南杞縣遷到了山東新泰一帶。後又受到世仇商人的封國宋國打壓,又繼續東遷到了山東昌樂。最後又因為齊魯爭霸勢力擴張,又不得已遷到了濰坊的杞城村。

而正是這種流離失所的經歷,讓杞國的國民常常有著很強的憂患意識,生怕哪一天又要經歷戰爭,國破家亡了。所以“杞人憂天”地典故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相應的現實基礎的。到了最後,杞國被楚國所滅,杞國人擔心的天沒有塌下來,但是國祚也就自此而止了,自夏朝開始,多經週轉、絕祀後又復國,歷時1500多年的時間,也算是相當長壽的一個國家了。

三、夏啟之弟,受封漢水

在大禹治水之時,兒子有褒氏就在父親身旁輔佐父親治水,後來治水成功之後,夏禹憑藉自己所在的羌人部族勢力建立了夏朝。在大禹死後,夏啟作為羌人部族的首領,自然是不滿父親將天下共主之位讓於一個外人,於是就發動政變殺死益,開啟了家天下的世襲制朝代。

掌握了大權以後,自然是要對自己的親信多加封賞,於是夏啟就將自己的弟弟有褒氏分封到了羌人聚居較多的漢中平原附近,建立了褒國。但由於褒國的地理位置相較於中原文明圈實在是太過偏僻,所以在夏商周三朝都只是安安靜靜的在漢中平原種地,很少有記載。

在僅有的幾次記載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周幽王為博取美人“褒姒”的一笑而烽火戲諸侯了,雖然這故事只是因為王位之爭而杜撰出來的,但褒姒是卻有其人的。當年的周幽王寵幸褒姒,想廢除太子伯服之位,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結果遭到了正牌王后孃家人申侯的反對,勾結犬戎攻破了西周鎬京,滅亡了西周。

而這個褒姒就是褒國的公主,褒就是以國為姓,而姒就是夏朝人的國君之姓。這是褒國在歷史上少有的幾次記載之一,一出場就是鬧得個國破家亡。但是褒國的壽命確是非常長的,從夏朝建國開始,一直到戰國時期才被日益強大的秦國所滅,存在了一千多年。

結語:

事到如今,仍然有很多夏朝的後人。在明朝之前,魯南蘇北附近的杞國後人以夏侯(意思是夏朝的侯爵)為姓,到後來的東漢末年追隨曹操打天下,也在全國開枝散葉了。後來由於明太祖一聲令下,將複姓改為單姓,夏侯家族很多人都改成了夏,所以現在很多夏姓都是夏朝後代,除此之外還有姒姓、杞、婁、樓等姓氏,都是夏禹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