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詞人蔣捷:他學習辛棄疾的詞風,又自成一派,為宋詞的落幕畫上圓滿句號

蔣捷

,字勝欲,號

竹山

,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人,生活在宋元之際,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年)中進士。入元后蔣捷一度隱居在太湖之濱的竹山,自號“

竹山先生

”,著有《竹山詞》,今存詞94首。蔣捷與同時代的詞人

周密、王沂孫、張炎

並稱為“

宋末四大家

”。

說到蔣捷,還不得不提一下他的雅號,蔣捷有一個叫“

櫻桃進士

”的雅號,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與他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詞作《

一剪梅·舟過吳江

》有關,原詞如下: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在詞末三句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

”寫出了蔣捷對時光易逝、年華老去的自身情感體驗,“

紅了櫻桃 、綠了芭蕉

”是詞人將時光變遷用自然界的物侯更新表現了出來。看似平常的

紅櫻桃和綠芭蕉

色彩對比強烈

,在詞人筆下極富視覺感染力。

詞人將自身的主體情感體驗和自然界的物象聯絡在了一起,

因為形象異常鮮明,音韻諧美,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以至於後來的很多畫家在繪畫的時候,都喜歡櫻桃和芭蕉的畫面佈局,可以說創作的

素材和靈感

就是源於蔣捷的這首詞。

這首詞在蔣捷的那個時代就很有名,所以人們給他送上一個雅號“

櫻桃進士

”。蔣捷的這個進士頭銜可是真實的,他是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甲戌科進士,是南宋

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進士

。可僅僅兩年之後,南宋就滅亡了,蔣捷從此沒有再踏入仕途。

一、蔣捷的生平資料有限

關於蔣捷的生平資料儲存下來的很少,正史中也沒有相關的記載。對於這樣一位優秀詞人,這與他在詞作上取得的成就是極不匹配的。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筆者仔細翻閱了《

蔣捷詞校注

》,比對詞作內容後發現:

原因與蔣捷生活的時代、他的性格以及他的詞風有很大的關係

1、蔣捷生活的時代

。蔣捷生活在宋元之際,入元后他沒有進入仕途,一直以南宋遺民的身份自居。由於生活缺少來源,蔣捷一直流寓在江浙一帶,過著

清客

的生活。

甚至到了要靠給人家抄寫書籍來換取生活費用的地步,如他在《

賀新郎·兵後寓吳

》中,就這樣寫道:“

醉探枵囊毛錐在,問鄰翁,要寫《牛經》否?翁不應,但搖手。

”枵(xīao)囊,指空無一文的衣袋;毛錐,就是毛筆。

這樣的記述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詞人難以為繼的生活,他詢問老翁是否要抄寫一本《牛經》(是一本古代獸醫方面的專業書籍),可是老翁也拒絕了他。

由此也能看出蔣捷生活的艱辛不易。

蔣捷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頻繁的流離與不穩定的生活,也造成了他生平資料的匱乏,

這是其一

(蔣捷《竹山詞》書影)

2、蔣捷的性格

。蔣捷與周密、張炎、王沂孫並稱“

宋末四大家

”,四人為同一時代的人,都是由宋入元的遺民詞人,都有在江浙一帶生活過的經歷。

但周密、張炎和王沂孫三人彼此之間經常有詩詞唱和,他們三人甚至吳文英等人都是當時著名的“

西湖吟社

”的重要成員,但是在蔣捷的詞作中唯獨不見與其他人的詩詞唱和往來。

宋元之際的

吳自牧

在《夢粱錄》中記載:“文士有“西湖詩社”,此乃行都搢紳之士及四方流寓儒人,寄興適情賦詠,膾炙人口,流傳四方。”

這一點非常重要,要知道在宋末元初之際,文人以

詩詞唱和和結社填詞

的風氣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事情。筆者翻遍詞作,沒有發現蔣捷與他人的詩詞唱和,這也就是說蔣捷與同時代的文人

交集很少

,亦或他是一個

孤傲、不喜交際

的人,亦或是一個

特立獨行

的人。所以關於蔣捷的資料記載就相對匱乏了,

這是其二

3、蔣捷的詞風

。從蔣捷今存的94首詞作來看,他的詞作題材廣泛,詞風多變,蔣捷的詞作之間沒有一脈相承的風格,而是表現出

多樣化的寫作風格

他的詞作《

少年遊

》中有“

只把平生閒吟閒詠

譜作棹歌聲

”,就能看出蔣捷在隱逸山水、漂泊江湖中體悟到了獨有的審美情趣,這也是他的詞風中婉約的地方;他的豪放之處又像辛棄疾,如蔣捷在詞作《

水龍吟

》的小序中就直說道:“

效稼軒體,招落梅之魂。

蔣捷詞有師承各家、雜合各家的特點。尤其是質樸俗語入詞的現象也很多,所以他的成就得不到他那個時代人的普遍認可,並認為蔣捷沒有自己的詞作風格,

關注也就相對較少了

,所以時人的筆記或者詞話中對他的記錄就很少,

這是其三

二、蔣捷精於詞律

古代文學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佔有古典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的。

要想對蔣捷的生平詞作有一個瞭解,那就要從一些古人的詞話或者筆記中尋找蛛絲馬跡,蔣捷的生平事蹟僅僅在後來的一些詞話、筆記中有記錄。

明末

汲古閣主人

、著名藏書家

毛晉

編篡的《

宋六十名家詞

》中選取了蔣捷的《竹山詞》,並對他的生平有記載:“竹山先生出義興巨族……先生貌不揚,長於樂府。”

正是從這個重要的記載中,得知了蔣捷是義興人,並且是一個精於詞律的詞人。義興、宜興、陽羨,都是同一個地方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叫法,其實就是今天的江蘇宜興。

毛晉之所以將蔣捷的詞作選入《

宋六十名家詞

》,也可見蔣捷的詞作在宋詞中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宋六十名家詞

》的編者毛晉認為:“

竹山詞語語纖巧,真世說靡也;字字妍倩,真六朝諭也。

清代

胡薇元在

歲寒居詞話

》中評價蔣捷的詞:“

捷煉字精深,音韻諧暢,為倚聲家之矩。

”明代文學家

楊慎

在《詞品》中評價蔣捷的詞“

可為用韻之式,不獨綺語之工而已。

清末著名詞作家

劉熙載

在《

藝概·卷四·詞曲概

》中也評價蔣捷的詞:“

蔣竹山詞未及流動自然,然洗練縝密,語多創穫。

”劉熙載肯定了蔣捷詞作的價值。這一點可以與蔣捷詞中對音律的靈活運用相佐證。

從歷代詞話可以看出,蔣捷是一位精於詞律的詞人,而且能在詞作中靈活自如地運用了音律技巧。

從以上可知,蔣捷是一位傲世的知識分子,是一位精通音律的詞人。入元后,他沒有進入仕途,而是飄零江湖、隱逸山水,他在這種

獨有的審美情趣中得到了人生的自由

。他的生活閱歷豐富,對生命的感悟深沉真切,因而他的詞作才會有多樣化的寫作風格,才會出現多種的詞風。

三、蔣捷的詞風,效法“稼軒體”

辛棄疾的詞作在語言技巧方面自成一家,廣泛地引用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彙、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匯或鑲嵌在自己的詞裡。辛棄疾的詞作因為博大精深,思想超妙,剛柔兼有,眾體皆備而被稱為“稼軒體”。所以作為後來人的蔣捷在詞作上效法“稼軒體”,是一件不難理解的事情。蔣捷在《水龍吟》的小序中寫道:“效稼軒體,招落梅之魂。”這也是蔣捷對這位詞壇前輩的崇敬之情。所以在他的詞作中就有了豪放磊落,悲慨清峻的風格。如這首詞作《尾犯·寒夜》:

夜倚讀書床,敲碎唾壺,燈暈明滅。多事西風,把齋鈴頻掣。人共語、溫溫竽火。雁孤飛、蕭蕭檜雪。遍闌干外,萬頃魚天,未了予愁絕。

雞邊長劍舞,念不到、此樣豪傑。瘦骨稜稜,但悽其衾鐵。是非夢、無痕堪記。似雙瞳、繽紛翠纈。浩然心在,我逢著、梅花便說。

詞人在寒屋深夜讀書,在昏暗的燈光下,守著“

竽火

”和朋友對談,談到心事激動時,也有擊節高歌、敲碎唾壺的憤慨。凜冽的風吹響屋角的風鈴,一星燭火忽明忽滅。這是室內的情景。

如果說室內還有一點溫暖,那麼室外就是一片蕭寒了:天明遠眺,映入眼底的是孤飛的大雁,檜樹上已然掛滿霜雪,狀如魚鱗的萬頃雲天,也消除不了詞人心中的抑鬱和愁情。

景物的描寫渲染了自然界的清冷淡遠,也為詞作定下了悲慨清峻的基調。

回首當年,自己年少氣盛、雄心壯志,他也曾像

祖逖、劉琨那樣聞雞起舞

,練功習劍,也有一腔報國的熱血。無奈華髮早生,人生如夢,是非功過都已成為過去。

全詞以“浩然心在,我逢著、梅花便說”收結,一種豪放悲壯的情感貫穿詞尾。詞人的志向不能當眾傾吐,只能對著梅花去訴說。凌寒而立的梅花不正是詞人的寫照嗎?

蔣捷於南宋度宗鹹淳十年( 1274 年) 中進士,由宋入元時,蔣捷三十多歲,正是“而立之年”。他生於“

義興巨族

”,少年時期過著優裕的生活,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並考中進士。

正待他一展才學抱負的時候,南宋就滅亡了,他由宋入元,成為了南宋遺民。

入元后,蔣捷拒絕了徵召,以南宋遺民自居,所以他將自己在宋元易代之際的感情、個人的命運,故國故土難離的情懷融進詞作中,這是詞人愛國情思和氣節的體現。

筆者詳細比對蔣捷詞的風格

,發現他的一些詞作明顯

效法辛棄疾

,這是

什麼原因呢

?如果看一下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在反觀蔣捷的生活時代,就很清楚了,那就是

異代相逢成知己的原因

。辛棄疾去世四十多年後蔣捷才出生,但是辛棄疾的事蹟和人格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辛棄疾是力主收復的,但是他的想法並未得到有效的施行;雖然辛棄疾一生壯志未酬,但是他初衷不改,始終高唱愛國最強音,始終關心家國命運。

反觀蔣捷,對故國故土的人文情懷與不同時代的辛棄疾是一樣的,辛棄疾的思想對蔣捷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

辛棄疾的詞作有很大一部分是表達這種情懷的,不管是詞作內容,還是思想表達上,都為時人所重。在辛棄疾生前,就已經有人將辛棄疾的詞風稱為“

稼軒體

”了,辛棄疾的學生

範開

在出版刊行老師的詞作《稼軒詞甲集》中,就首次提出“

稼軒體

”的說法,後來南宋詞人

劉過、戴復古

在詞作中都效法辛棄疾的詞風,並大力推崇。

但蔣捷又不能象辛棄疾那樣大聲疾呼,直抒胸臆,只能以獨特的方式抒發心中的悲憤:

要麼

借詠物寫景和描寫其他生活場景;

要麼

以比興手法,偶然吐露一些。

他只能把同樣的情懷寄託在韶華易逝的空悲嘆中,寄託在思歸念遠、飄零江湖的詞作中。

因此,蔣捷的詞作裡才會有豪放磊落,悲慨清峻,飄逸灑脫的特色。

四、蔣捷纖柔婉約的詞風

由宋入元,蔣捷拒絕了元朝的徵召,寓居於江、浙一帶。他的詞作中往往表達出對故國故土的緬懷之情。《

女冠子·元夕

》就是透過今昔

元宵節的對比和詞人內心感情活動的抒發

,來表現他對故國緬懷之情的:

蕙花香也。雪晴池館如畫。春風飛到,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而今燈漫掛。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況年來、心懶意怯,羞與蛾兒爭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問繁華誰解,再向天公借。剔殘紅灺。但夢裡隱隱,鈿車羅帕。吳箋銀粉砑。待把舊家風景,寫成閒話。笑綠鬟鄰女,倚窗猶唱,夕陽而下。

無論是在北宋,還是南宋,在所有的節日中,以元宵節最為熱鬧,也以元宵節最為時人所重。這在

夢元老

的著述《

東京夢華錄

》、南宋

吳自牧

的《

夢粱錄

》,還是

周密

的《

武林舊事

》中,都對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杭州元宵節的繁盛有詳盡的記述。

所以這個節日最能引起詞人對往昔繁盛的追憶,最易牽動詞人的故國之思。

這首詞寫得流動自然,詞人對往昔元宵節的鋪敘不惜筆墨,不惜濃墨重彩,或直接描繪,或間接敘寫,或透過夢境加以再現。如“寶釵樓上,一片笙簫,琉璃光射”,就是寫元宵夜晚的流離彩燈光耀奪目,周密在《

武林舊事

》中就記載:“

禁中嘗令作琉璃燈,其高五丈。

再如詞人運用“池館如畫”、“鈿車羅帕”,“吳箋銀粉砑”等精緻的詞句,對往昔元宵夜的繁花加以渲染。詞人著力描繪昔日無限美好的上元景色,毫無堆砌感,反而有自然天成的感覺。

詞中由往昔寫到眼前,再由眼前景象寫到心中感想,有多處的比對和轉折,讀來卻毫無頓挫感,

這彰顯了詞人錘字煉句和音律諧協的功力

。如“而今燈漫掛”、再如“待把舊家風景,寫成閒”幾句中,

“而今”、“待把”這些領字的接轉,一氣呵成,讓詞意如流水行雲一般流暢。

詞人透過今昔對比的手法,描繪了往昔元宵節的繁華,

詞風纖柔婉約

。當繁華不在,往昔的盛事一去不復返時,

詞人只能將故國之思和傷今悼古之情融入詞中,全詞把對故國的緬懷之思與傷今悼古之之情抒寫得淋漓盡致。

五、濃濃的鄉愁

伴隨著漂泊而生的是無家可歸的茫然。由於家是依隨在故鄉土地上,所以蔣捷的思鄉思歸之情便自然延伸到對故國的眷戀。

無論走到哪裡,故鄉所積澱下的深重情感都會把遊子和家鄉緊密相連。愈是遠離便愈想親近,愈是漂泊便愈渴望迴歸。

比如這首《行香子·舟宿蘭灣》: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送春歸、客尚蓬飄。昨宵谷水,今夜蘭皋。奈雲溶溶,風淡淡,雨瀟瀟。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料芬、乍整還調。待將春恨,都付春朝。過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橋。

這是蔣捷的詞作中

第二次出現“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可見詞人“櫻桃進士”這個雅號真是名不虛傳。

上片寫春夏交替之際特色鮮明的景物,暗示季節更替與時光流逝。“送春歸,客尚蓬飄”兩句點明春歸而人未歸。

“昨宵”、“今夜”是時間上的延續,“谷水”、“蘭皋”是地點上的變換,時空的挪移正是詞人漂泊流離的體現。

“雲溶溶、風淡淡、雨瀟瀟”三組疊字排句的運用,是詞人對風雨蕭瑟的感嘆,這在無形中傳達出旅途的艱辛與漂泊流離的困頓。

下片寫天涯漂泊的遊子,雖然思念自己的家鄉,卻不知何處是家,何處是歸途,這既是詞人對往昔的回憶,也是對未來的想象。

像蔣捷這樣江湖飄零的人,內心一定對安穩的生活充滿了嚮往之情,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的恬適家居生活,有著異乎尋常的心理期待。

他知道,這種期待也是家人共有的。“料芳悰,乍整還調”,是詞人以客代主,透過一層,想象家人在強烈的期盼中突然見到詞人歸來的喜出望外。詞人這樣翻來覆去地想著,心中的離愁別恨越釀越濃,越來越多了。

“待將春恨,都付春朝”,漂泊的詞人準備把這滿腹的愁煩心緒都付於眼前的一江春水,

這是無奈之際觸景生情的消解辦法。

結尾三句的“堤”、“渡”、“橋”是三個與水相關的地名,形象地展示了詞人的不停漂泊和歸心似箭。

詞作就在這樣無盡的羈旅之思和濃濃鄉愁中曲終闋盡。

這首詞展示的正是蔣捷詞中纖柔含蓄的一面,在看似平靜的境界中透著哀怨與苦楚,像一杯淡淡的清茶卻透著濃濃的苦澀,這是蔣捷所特有的婉約詞風。

詞人蔣捷:他學習辛棄疾的詞風,又自成一派,為宋詞的落幕畫上圓滿句號

在蔣捷漂泊的一生中,濃濃的思鄉情結成了他精神的慰藉與心靈的依託,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生命方式,漂泊的愁苦,在詞作之中化作了一縷沉重而悠遠的相思之曲。

如《

虞美人·梳樓

》: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樓兒忒小不藏愁。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海棠紅近綠欄杆,才卷珠簾欲又晚風寒。

這首詞雖然採用了因景設情的傳統抒情藝術手法,但是詞人匠心獨運,使這首詞的

景語、情語完美結合,渾然一體

。詞的起筆兩句描摹景物,點染景物,與詞人漂泊他鄉的愁苦心境交織在一起,給詞作一開頭就注入了思歸的基調。

詞人寫愁,卻不明說愁,只用一個“忒”加以強調,愁情煩緒便不言自喻。

詞人蔣捷:他學習辛棄疾的詞風,又自成一派,為宋詞的落幕畫上圓滿句號

“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兩句中,

“雲”和“舟”成為特寫

。詞人下筆立意,十分巧妙,不說自己思歸,只說這無盡的愁緒飛出小樓,去尋覓那“歸舟”去了。鄉關漫漫,無盡的鄉愁只能說給花聽,詞人在與花的對話中尋找暫時的心靈慰藉。

全詞語言清淡新奇,只有“海棠”用顏色鮮豔的紅和綠稍加修飾,其餘詞句都不修飾、不設色,自然流暢。這種看似平淡的用筆,意蘊深婉,借樂景敘寫哀愁,卻又為這種歸家無望、漂泊流離的鄉愁增添了淒涼的色彩。

詞人蔣捷:他學習辛棄疾的詞風,又自成一派,為宋詞的落幕畫上圓滿句號

六、三重境界,對一生的總結

入元之後,蔣捷拒絕了徵召,流寓於江浙一帶,過著漂泊的生活,這是詞人選擇的道路,也是他選擇的生活方式。縱觀蔣捷一生,他的人生之旅就是他的心路歷程。當詞人在暮年之際,

聽著那滴到天明的雨聲,他追憶自己的一生,填成詞作《虞美人·聽雨》,這是一首唯美的“雨中曲”,也是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詞人蔣捷:他學習辛棄疾的詞風,又自成一派,為宋詞的落幕畫上圓滿句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所用的詞牌《虞美人》,只有56個字

。全詞沒有任何的鋪敘,就將詞人一生的

時間跨度和人生起伏

概括了進去,這是本詞最大的特色。

詞人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進行概括,而是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歷中,擷取“

少年

”、“

壯年

”、“

而今

”三個人生不同時期的

“聽雨”畫面

,以不同時期不同的

“聽雨”感受

展現了詞人的歷程。

三個畫面,三種境界

隨著一幀幀畫面的展示,詞人的心路歷程和情感世界的昇華也展現了出來。

詞人蔣捷:他學習辛棄疾的詞風,又自成一派,為宋詞的落幕畫上圓滿句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這是第一幅歌樓聽雨的畫面

。從紅燭映照,羅帳低垂這樣一個

光與色

的組合中去聽雨聲,這是詞人的少年時期。

是一幅顯示青春與歡樂的畫面,也是一個美好而浪漫的聽雨畫面

展示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畫面。

“壯年聽雨客舟中”,

這是第二幅客舟中聽雨的畫面

,畫面展現的是一幅江雨圖。透過前文已經知道,蔣捷的大半生都是在漂泊中度過的。這樣的畫面就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此時的他已不再是那個“聽雨歌樓上”的少年,而是為了生活漂泊四方的遊子。

他聽到的不光有雨聲,還有

西風聲與雁鳴聲

,這樣的聽雨畫面已然包含了詞人的

一腔羈旅之思和愁情煩緒

。在詞人風華正茂的年紀裡,卻在“斷雁”、“西風”的漂泊中度過,

這是一幅孤獨悲涼的畫面

詞人蔣捷:他學習辛棄疾的詞風,又自成一派,為宋詞的落幕畫上圓滿句號

“而今聽雨僧廬下”,

這是第三幅僧廬中聽雨的畫面

。詞人由對過去的追憶回到現實裡,這是詞人當前處境的

自我畫像

。畫面中沒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只是一個白髮老人獨自在僧廬下聽著雨聲。

畫面是單調的,表現出畫中人處境的孤寂和心境的淒涼。

此時的詞人已對雨聲沒有任何的感慨,他已是木然無動於衷了。他漂泊的一生飽嘗了各種各樣的滋味,體會了各種悲歡離合,所以他任由雨滴滴到天明。

這是詞人無可奈何的話語,也是他此刻心境的寫照。

而今聽雨的詞人顯得遲暮,聽雨的心情也顯得冷漠。詞人漂泊半生之後得到的寧靜片刻,是詞人心路歷程和情感世界的最終昇華,這是一幅冷色調的蕭瑟畫面。

詞人蔣捷:他學習辛棄疾的詞風,又自成一派,為宋詞的落幕畫上圓滿句號

七、總結

蔣捷出身宜興,少年時期生活優裕,考中南宋最後一科進士,那時的他有才子的意氣,有名士的感慨。由宋入元,時代和他自身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他以遺民自居,沒有再進入仕途,而是選擇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流寓江浙一帶,飄零江湖。

蔣捷精通詞律,他能靈活自如地運用音律技巧進行創作。他有獨有的審美情趣,所以他的詞作展現出了多樣化的風格,他與辛棄疾“

異代相逢成知己

”,他崇敬辛棄疾的人格,他在詞作上效法“稼軒體”。

在詞人寓居的歲月裡,對故國故土的思念始終縈繞在他心頭,因而他的詞作裡又表現出獨特的風格。他的詞作是他心路歷程和情感世界的寫照,也是他生平的自敘。清代詞學家

陳廷焯

在《

白雨齋詞話·卷七

》中評論蔣捷:“

詞不必足法,人品卻高絕。

”這是對蔣捷客觀、公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