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老頭在牆上隨手寫首詩,一直被路人笑話,大詩人讀完卻趕緊抄下來

讀了很多古典詩詞後,不知大家是否和筆者一樣,會想這樣一個問題:很多現在家喻戶曉的詩歌,若是出自沒名氣的詩人之手,能不能火?

舉個例子。李白平生存詩千首,若要問哪一首寫得最差,估計很多人都會答《贈汪倫》。其實網上也有很多關於這首詩的討論,不少網友不清楚,“李白乘舟將欲行”直接用自己的名字開篇,哪裡有唐詩的意境之美可言。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也不過是一個生硬得不能生硬的比喻而已。這首詩除了朗朗上口,因為入選過小學課本,所以名氣夠大外,到底美在哪裡?

當然網友的這番討論,說出來肯定會被李白迷和一堆專家、學者們批評不懂詩,畢竟李白這樣的高手,他的詩怎麼可能不好?對此事,筆者還是那句話: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好與不好真的是見仁見智的事。

如果說李白的詩尚有這麼大的爭議,那其他文人的詩作就更是如此。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這樣一件事。

清朝有個名叫袁枚的大詩人,詩詞迷們應該對他都挺熟悉,寫下過“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樣的名句。戊寅年二月,他路過寺廟時,看見有一群人正圍著牆壁讀一首詩。據寺裡的老僧回憶,這首詩已經題在這裡幾十年了,是一位遊園的老頭題的。

那位老頭打扮普通,不像是什麼達官貴人,之所以會在牆上寫詩,是被妻子所逼。其妻和他一路遍賞湖光山色,見此美景本是愛詩之人的她便以酒為挾,逼著老頭子在牆上寫首詩給自己看。老頭好酒,只能答應,於是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花下人歸暄女兒,老妻買酒索題詩。

為言昨日花才放,又比去年多幾枝。

夜時香光如更好,曉來風雨可能支?

巾車歸若先三日,飽看還從欲吐時。

因為當時老先生沒有題名字,所以大家一直也不知道他是誰。多年來一直有人笑話此詩寫得太過淺顯草率,不算工整,也沒什麼詩境可言,是一首沒水平之作。

袁枚看到這首詩後,卻二字不說趕緊抄了下來。別人問袁枚為什麼,他直言:“你們可知他是誰?”原來袁枚已經從字跡上判斷出來,此詩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大詩人顧與治先生所寫。那麼這個顧與治是何許人也?

顧與治,大名顧夢遊,崇禎時期的貢生,入清後他終身不仕。早年,他曾因庇護友人而被抓,面對盤訊他面不改色,這令很多文人墨客佩服得很。顧與治一生有兩絕,一是工於古詩詞,著有《茂綠軒集》;二是寫得一手好草書,這也是袁枚能認出他的詩的原因。

一邊是大詩人袁枚的認可,一邊是路人笑話,顧老這首詩到底寫得怎麼樣呢?袁枚在《隨園詩話》記載了這件事,他表示自己並不是衝著存老的名氣才覺得這首詩好,他是覺得這首詩有靈氣。

從詩的遣詞來看,確實並不突出,正如過路才子們所言,這首詩寫得有點兒太直了。但仔細讀來,確實又有其優點。首先這首詩雖然通篇大白話,仍卻寫出了詩人內心的一片閒適,頗有幾分禪意,這一點是很難得的。其次,從結構上來看,也是可圈可點,全詩通篇圍繞著花來寫,從花下人,寫到花開,再到惜花,以及最後盼花,一氣呵成。再次,通篇沒有抒情,但景語皆有情,對老妻的愛護,對時光的珍惜,都寫進了詩裡。

筆者願意相信袁枚不是衝著顧老的名氣,而去抄這首詩的。但路人不能理解它的好,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一點,正如李白的《贈汪倫》也有人覺得寫得不好是一樣的。所謂詩,說到底就是抒寫自己的心志,至於他人說寫得好與不好,或許對詩人來說並不是很重要。就如顧老這首詩一樣,當年他題寫詩,只不過是為了換得妻子的一壺酒而已,他自己開心了或許就行了。大家覺得他這首詩寫得如何?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