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過40,真正的聰明,是“大智若愚”

聰明有兩重含義,一說是指一個人智商高,反應快,在所擅長的領域有所建樹。

二來是指一個人情商高,為人處事周到,社交能力出挑。

何為聰明?是如王熙鳳那般“機關算盡太聰明,枉送了卿卿性命”,八面玲瓏地周旋在人群之間?

還是“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勤勤懇懇,踏實本分的履行本職工作,不敢有半分逾越?

誠然,聰明與否,與一個人的情商和智商息息相關。

我們在年少時期,會因為取得一次高分或完成一項任務被誇聰明;

青年時期,會因作出別出心裁的策劃或加班加點的工作被誇聰明;

等到壯年,驀然回首往事的時候,才發現真正的聰明是“大智若愚”。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是的,人過四十,大多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人生的打磨,少了幾分稜角,多了許多厚重。

人生在世,花期不同。

有的人天資聰慧,年少有為,有的人資質平平,強下苦功。

其實,穩中前行何嘗不是一種智慧?慢慢來,比較快,也是聰明的表現。

正所謂,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同理,天下能人方顯露愚。

人過40,才能領悟“大智若愚”的魅力。

處於青年時期的我們,大多因為年輕氣盛,只認刻板的定理。

領導雙標會反抗,被人刁難會揭穿,最後自以為運用“聰明”規避一個又一個考驗。

殊不知,短程的聰明不及長遠的智慧,生活的重壓才剛剛開始。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生活中充滿了繁雜瑣事,年過40,才發現,真正的智慧是不必對事事關心,人人在意。

因為一次工作的契機,和三兩同事產生了交集,可能會因為對方的執著,選擇失去些利益。

聰明的人不會暗自生氣,一笑而過,是看淡得失的風度與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魅力。

人的精力有限,聰明的人懂得花費寶貴的時間去做值得的事情。

年輕的時候,我們大多表現得有些急功近利。

面對公司的提案,禁不住建言獻策,頗有指點江山計程車氣。

朋友迷茫,向你尋求建議,你又列點分析,期許為他指點迷津,幾乎忽略“無法感同身受”的世間定理。

魯迅先生曾說:“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是的,真正氣定神閒,懷有才幹的人不會寄託語言堆砌來證明自己。

秦莊襄王異人,少年不得志,作為質子被送去趙國邯鄲。

因秦趙兩國偶有短兵交接,異人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並未自我放棄,而是選擇蟄伏,博覽群書來充實自己。

偶遇趙王考問,便裝作一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窘樣得以保全。

後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暗藏鋒芒,瞞過時下得寵的華陽夫人,成為秦國的繼承人,為後來的成王之路鋪墊。

漢文帝劉恆同樣少年不得志。

由於當年呂太后把持朝政,其生母薄姬耽於自己兒子被陷害,便自請帶劉恆前往偏遠的封地。

在劉恆母子駐守封地期間,呂太后常常派細作監督二人的動作。

只是劉恆母子早有防備,表面上劉恆裝作流連於花叢不問政事,脾氣粗暴類同於酒囊飯袋。

實則利用閒暇時間靜心打坐,強健體魄,體察民情,帶兵操練。

坊間流傳,衛子夫早年為平陽公主家歌女,後被漢武帝劉徹發現,得以入宮。

衛子夫踐行“不爭,不露,不顯”的六字真言,獲得劉徹的傾心和信賴,後被封為皇后。

以上是古人中大智若愚的典範。

時至現在,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存在。

有些人平時幾乎沒有存在感,但遇到危機又總能恰當好處地力挽狂瀾。

眾人給他誇許,他又寥寥幾句,默默釋然,在韜光養晦下迎接生活的挑戰。

還有些人,小事上很少鑽牛角尖,大事兒卻從不含糊,處理得井井有條,有板有眼。

因為他深諳小事兒上的失去是人生常態,只要在大事兒上不含糊就不影響棋局翻盤。

其實,這世上不乏聰明機警之人,缺的是不恃才而傲,得理不饒的“笨人”。

看清一人不揭穿,討厭一人不翻臉,能免去樹敵的風險;

才高八斗不自誇,學富五車不自炫,自會得到眾人的誇讚;

蠅頭小利不眼饞,心有他人天地寬,會贏得命運的禮讚。

也許,“大智若愚”式的聰明,需要年齡的鋪墊,需要經歷的加權。

過度計較眼前的得失,不為長遠打算,才是不太聰明的表現。

所謂不爭小利,不失長遠使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紅茶說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