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瓷器史上最著名的懸案之一——哥窯“金絲鐵線”之謎

作者: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援、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

(哥窯青釉弦紋瓶,宋;故宮藏。下同)

另,據文獻記載,哥窯具有“多斷紋”、“足鐵色”等特徵,後人根據傳世哥窯的特點將其總結為“紫口鐵足”與“金絲鐵線”。

“紫口鐵足”現象,是因為哥窯本身為黑胎,其口沿因釉層較薄而露出胎色,看上去接近紫色,故有“紫口”之說。又因為足底無釉而顯示出了胎體的黑色,故得“鐵足”之名。關於哥窯“紫口鐵足”現象的解釋,學界各派基本一致。

但是,關於“金絲鐵線”的形成,學界的看法則各有不同,究竟孰是孰非怕是要等到哥窯窯址現身或有關文獻證據的亮相才能有所定論。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目前有關哥窯“金絲鐵線”成因的幾種說法。這些說法中有的聽上去似乎不夠嚴謹,有的聽上去則還蠻有道理。OK,不囉嗦,咱們進入主題。

金絲鐵線:在哥窯瓷器表面所形成的一種“裂紋”紋飾,俗稱“開片”;開片有大小兩種片紋:大片紋呈灰黑色,小片紋呈黃褐色,人們形象地稱其為“金絲鐵線”(見上圖)。

傳說南宋時有章姓兩兄弟在處州(浙江)龍泉縣琉華山從事瓷業。哥哥燒的瓷器質高一籌,引起弟弟的嫉妒,於是弟弟趁其不備,鏟了一剷土倒進了哥哥窯的釉缸裡(一說鏟了一剷草木灰)。待瓷器出窯時,哥哥開啟窯門後立時就驚呆了:瓷器表面全是裂紋。無奈之下,他拿出去賣,沒想到竟大受歡迎,之後便有了帶有裂紋特色的哥窯瓷。

這個傳說直到今天仍流傳於龍泉地區。

先不管傳說是否真實,有一點可以肯定:哥窯瓷源自一場意外事故。

可以想象,章哥哥開啟窯門時的崩潰狀態以及殘品瓷意外大賣的驚喜之態。然後,章哥哥便開始了這款爆紅的哥窯瓷的研製之路,最終燒製出了名揚當代、留名後世的哥窯瓷。

那麼,哥窯瓷的工藝秘訣是什麼?對此,今天的各路專家、學者以及瓷器工藝師是這麼猜的:

瓷器出窯後,由於胎和釉的膨脹係數不同,釉層收縮率較大,進而使釉層開裂形成開片。工匠們以墨汁為著色劑,透過對開片紋路進行染色,使墨汁滲透到紋路中形成深色的“鐵線”。(此說法缺少對“金絲”成因的解釋)

瓷器出窯後,在尚未完全冷卻之前,置入摻有紫金土的漿水中浸泡,大開片的紋路滲進紫褐色的漿水而成為鐵線紋;小開片的紋路滲入少量漿汁而成為金絲紋;從而形成了“金絲鐵線”紋。(紫金土,一種含鐵量較多的土原料)

此說的意思是,大開片因紋路較大從而滲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漿水,而小開片因紋路較細從而滲入的少,由此形成了鐵、金兩種顏色。(感覺有點牽強呢)

此說認為,大小開片不同,其紋路層次的深淺也不同,故而在空氣中所受氧化程度不同。因此,大開片氧化程度高,呈深灰色似鐵;小開片氧化程度低,顏色較弱呈黃褐色似金。

此說法認為:瓷器的鐵線形成於燒造時,由於釉面開裂露出鐵黑胎色形成“鐵線”。而“金線”則形成於之後漫長的不斷開片、不斷氧化的過程,時間久了便產生出“金絲鐵線”現象。

這個假說倒是符合“瓷器開片一直在進行中”的現象。據家中有哥窯舊藏的人說,夜深人靜的時候經常能聽到“啪、啪”的開片聲。瓷器在不斷開片、不斷氧化的過程中,確實先氧化的顏色較深,後氧化的顏色較淺。

(哥窯青釉弦紋瓶底足)

此說認為:“金絲鐵線”的形成是多次燒製的結果。首次燒製時為正常燒;二次復燒時,產生深色開片紋,此時的深色紋源自瓷胎本身的顏色(哥窯多數為黑灰胎瓷);之後,控制較低的溫度進行三次復燒,得到較小開片,且透過控制窯溫及窯爐氣氛,使瓷胎中的鐵氧化為深褐色,形成“金絲”紋。

此說認為透過控制胎釉原料、成型工藝、燒成氣氛以及出窯條件等綜合作用,方能燒製出“金絲鐵線”的哥窯瓷。

(本文圖片器物簡介:哥窯青釉弦紋瓶,宋;高20。1釐米,口徑6。4釐米,足徑9。7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