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個奇怪的現象:溺水的人,為什麼男性面朝下,而女性面朝上?

古代人講究“陰陽”,放到男女身上,則普遍認為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比方說在《周易》中就有一種說法:男性的背面是陽面,而正面則為陰面;女性背面是陰面,而正面則為陽面。

雖然這種說法到了現代,已經越來越不被認同了,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卻讓人感到很不可思議,那就是有人表示:在很多溺水死亡的人之中,一般都是男性面朝下,女性面朝上,這一點代表著,溺水死亡的男女,都是“陽面”浮在水面上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種現象真的存在嗎?

先讓我們看一下這個觀點是如何得出的。在現代解剖屍體來進行驗屍的人叫法醫,而在古代,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則被稱作“仵作”。

要知道,在古代醫學技術並不發達,法醫也是和現代比不了的,不過,仍然有很多著名的法醫流芳於世,比方說南宋著名法醫宋慈。

宋慈這個人有多厲害呢?他被稱作是世界法醫學的鼻祖,也被認為是“法醫學之父”,簡單來說,就是宋慈開啟了人類法醫學的開端。

宋慈的著作是《洗冤錄》,看過TVB電視劇的朋友估計有影響,TVB就曾經拍過以宋慈為主角的古代刑偵電視劇。

宋慈的《洗冤錄》不僅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法醫學著作,由此可見,《洗冤錄》的專業性有多高。

看到這裡可能一些朋友會問了,為何要介紹《洗冤錄》呢?這是因為在宋慈的《洗冤錄》中,就曾經記載過我們上文中提到過的奇怪現象,男性溺水死亡普遍都是面朝下,而女性卻是面朝上。

按照宋慈《洗冤錄》中的原句,則為“若生前溺水屍首,男僕臥、女仰臥。頭面仰,兩手兩腳俱向前。口合,眼開閉不定,兩手拳握,腹肚脹,拍作響,落水則手開、眼微開、肚皮微脹;投水則手握……”

作為世界法醫的鼻祖,可以說宋慈的觀點應該沒有人會質疑,不過真的如此嗎?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現代法醫統計的溺亡資料。

根據廣州市公安局的分析報告,溺亡男女的仰臥差異僅為1%,這也就意味著,宋慈在《洗冤錄》中的觀點是錯誤的。

不過,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個觀點也不是完全不靠譜,要知道,宋慈的《洗冤錄》也是根據大量實戰經驗總結出來的,不是宋慈自己“拍腦門”想出來的。

那麼,相應的科學依據又是什麼呢?研究者表示,其實從男女的身體結構方面來看,的確是存在殺意的,首先,女性的胸腹部脂肪是要比男性多的,而男性則普遍後背擁有更多的肌肉,說白了就是男性更“膀大腰圓”。

這會導致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男女之間的重心是不同的,所以,當發生溺亡事故的時候,由於重心所在的位置不同,的確會發生男性背部朝天,女性仰面朝天的情況。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溺水者在死亡之前,是否經歷過掙扎。我們都知道,對於會游泳的人來說,如果不小心落水了,是完全可以浮出水面,然後遊向岸邊的。

但是如果是不會游泳的人,那麼就會不斷掙扎,而且越是掙扎,反而越是容易被水給淹沒。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在掙扎的過程中,是很容易“喝一肚子水”的,而且掙扎的過程中會導致重心不穩,也就更容易下沉了。

不過,這種情況下溺水死亡的人,雖然一開始沉底了,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微生物參與到屍體分解的隊伍之中,這個時候,屍體就又會浮起來。

所以,也不能說宋慈的《洗冤錄》是不對的,事實上不同的情況會發生不同的結果,一切也都是相對而言的,拋開實際而談理論,說白了也並不絕對。

那麼,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不小心落水了,我們又該如何自救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溺水自救”的辦法,以備不時之需。

溺水後如何自救?

其實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不會游泳的人而言的。如果真的有一天不小心落入水中,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保持冷靜,因為越是慌張,就會越重心不穩、越是掙扎。

而在掙扎的過程中,很容易會越掙扎也被水給淹沒,所以這個時候,最好是讓自己全身放鬆,如果周圍有其他人的存在,最好是可以立刻進行呼救,讓別人聽到你的求救聲。

此外,也可以將頭伸出水面,然後儘量用腳去踢水,說白了就是“狗刨”,讓自己儘可能不要被水淹沒,防止自己的身體下沉,以此來獲得更多的救援時間。

當然,如果周圍又可以拉拽的物品,比方說樹枝等等,也可以想辦法靠近然後讓自己得到一個暫時安全的機會,這樣也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救援時間。

那麼,如果發現有人溺水的時候,又該如何去做呢?其實這一點即使是會游泳的人,也需要在確保自己100%安全的情況下,在進行救人。因為如果水流非常湍急,下水非常危險的情況下,如果沒有救援設施,最好還是不要貿然下水。

首先要做的,可以是找到一些救援器材,比方說木板、救生圈等將它扔給溺水者,之後在確認下水安全的情況下,下水後透過拖運的方式,將溺水者搶救到岸邊來。

當然,無論是哪種情況,對於我們來說,平時外出的時候,特別是在野外環境中,要做的也是遠離危險區,游泳也是儘量到安全的、正規的地方,不要隨意將自己陷入到危險之中。最後,大家還有哪些溺水自救的小辦法?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