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人仰慕終南山隱士,真實的秦嶺山居生活到底什麼樣?

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陝西。

此文為小漁陝南秦嶺探秘之旅的第九篇內容。前文提要:秦嶺無人山溝,像極了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密林深處竟藏著如此秘境

中國自古就有隱逸文化,從陶淵明修籬種菊、歸鋤南山開始,隱士們的山居生活總被人們寄予了某種詩意、美好的想象,令人心嚮往之。

陶淵明歸鋤的“南山”並非今天的秦嶺終南山,但倚靠著帝都長安的秦嶺終南山一帶,自古便是隱士的天堂。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名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來秦嶺尋找終南山隱士,並將他的尋訪過程出了書,名叫《空谷幽蘭》。從此,“終南山隱士”便成為一種穿越古今東西的文化符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

人人仰慕秦嶺終南山隱士,那你知道真實的秦嶺山居生活又是什麼樣嗎?

曾經看過某家媒體的報道:時至今日,隱居在秦嶺終南山一帶的隱士人數超過了一萬人。資料的準確與否我並不清楚,但在秦嶺探秘的過程中,確實在許多無人深谷中遇到過隱士們居住的茅棚房舍。之前我也寫過一篇在西安秦嶺左臂峪內偶遇隱士的遊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西安秦嶺穿越,無人深谷偶遇終南山隱士,生活和大多數人想的不同

不過相比隱士,徒步秦嶺的過程中,遇到更多的還是居住於此的普通秦嶺人家。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許多秦嶺人家已經搬出大山,只留下空蕩蕩的房子散落在深山溝谷之中,雖然也是一道獨特風景,但到底少了些煙火氣息。於是,當我們在陝南留壩九子溝的深處,遠遠看到一座冒著裊裊炊煙的房舍時,是十分驚喜的。

九子溝位於留壩縣留侯鎮月九村,是一條全長大約八公里的秦嶺溝谷。去年,這裡才通上了水泥路。於是溝內還保持著秦嶺溝谷的原始風貌,植被豐富、生態良好。

我們原本是為了尋訪九子溝半山坡的一處孔明寨古棧道而來的。陝南的留壩,與關中寶雞的鳳縣、太白縣相接,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曾在這裡留下了諸多人文遺蹟。據說,從九子溝翻秦嶺而過有一條到寶雞鳳縣的小路,十多年前很多老鄉還走過這條路。

還沒有找到孔明寨古棧道,我們先被溝內一座獨戶小院吸引了目光。這也是進溝4、5公里,我們遇到了第一戶秦嶺人家。

如果大家經常行走秦嶺,會發現秦嶺山地的傳統民居建築是“黃泥牆、黛瓦頂”的老房子,掩映在蓊鬱的秦嶺山林之中,是一種樸拙、簡約又極富生活氣息的原始美。

九子溝深谷裡散落著的房舍,依舊保持著秦嶺山地原始的建築風貌。這也是令我們“第一眼心動”的原因所在了。

主人楊(音)大叔剛好在家,見我們拿著相機拍照,一邊不好意思地說“亂的很,亂的很”,一邊邀請我們進屋看看。

哪裡亂呢?明明收拾的非常乾淨,院子裡一塵不染,東西雖多且擺放的整整齊齊,甚至連牲口住的圈窩都能看出是精心收拾過的樣子。

秦嶺人家的樸實、勤勞和熱情,每一樣都令我們印象深刻。

和楊大叔閒聊,得知他的這院房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蓋的。“冬暖夏涼,住的舒服!”楊大叔告訴我們。

實際上秦嶺山地的夯土牆民居,是殷商時期就有的“版築法”建築,這種建造法採用木模固定,在其內填土,最後用木錘逐層夯實,體現了很高的結構學原理及技術要求。因為黃土的特性,既能防冷、防火,又能隔熱、隔聲,所以冬暖夏涼,極具古人智慧,也才能延續幾千年之久。

我們現在在秦嶺裡見到的一些磚瓦房、白牆面,也都是近些年建設新農村、美化環境之後的事兒了。

楊大叔家門前種著的幾畝西洋參,這是留壩特色農產品,每年能盈餘些錢。院子裡散養著雞、鴨、鵝,二層樑上曬著玉米棒子,房簷下的竹籠裡是新採摘的豆角,煙囪裡冒著炊煙……目之所及,都是生動且鮮活的秦嶺山居歲月。

楊大叔家的小院四面環山,周邊沒有鄰居,他的兄弟住在離這裡幾公里的九子溝的更深處。獨門獨院,真真一處背倚秦嶺、滿目青山的居所。

在厭倦了城市喧囂的現代人眼中,這或許是一種“把日子過成詩”的生活;但在山裡人心中,日子就是日子,哪又有那麼多詩情畫意呢。如果是你,又能在這樣的環境中住上多久呢?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遊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