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民間家譜的真實度有多高?明朝以前的先祖多為虛構

記錄家譜是我國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習俗,也是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考古學和歷史學方面來看,家譜反映了家族血統關係和人口遷徙歷史,是地方誌的基礎資料,也可作為國家正史的有效補充。

我國家譜的歷史極其久遠,從《史記》對黃帝家族的記載可以推測,從漢字起源的那一刻開始,華夏先祖就已經在記錄家譜了。根據專家考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家譜是商朝中期的一篇甲骨文卜辭——《倪氏家譜》,現存於大英博物館。它準確記錄了13個家族成員的血緣關係,並且按照輩分高低進行了排序。另外,商朝晚期甲骨文中的《商王世系》,其本質上也是一種家譜。

商朝甲骨文家譜

民間家譜中記載著豐富的歷史資料,其真實性和準確度一直是大家爭論的焦點。我們從家譜的歷史和發展過程,來分析一下家譜的真實度到底有多高,以及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首先,家譜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商朝至秦朝。這一時期的家譜僅存在於王室和高階貴族階層。

第二階段從西漢至唐朝。在這1千多年間,記錄家譜的習俗開始擴充套件到中小貴族,平民沒有資格記錄家譜。由於這時期任官選賢依據家庭出身,家譜是重要的檔案資料。因此,歷朝歷代都設有“譜司”或“譜局”等專職機構,負責登記和調查各大家族的家譜檔案。

比如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劉備號稱自己是皇室子孫,為西漢中山靖王后裔。漢獻帝劉協命人取出皇室家譜查驗,立刻確定了其皇叔的身份。這份家譜詳細記錄了漢朝皇室幾百年的血統關係,甚至連淪為平民的劉宏和劉備都記錄在冊。可見,這時期的家譜屬於官方資料,有嚴格的記錄和儲存制度。

第三階段從北宋到明朝。隨著科舉制度逐步成熟,官吏任用不再根據家庭出身,因此官方家譜管理機構開始消失。平民被允許編修家譜,併成為社會的一種流行趨勢。因為平民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有唐朝以前的家譜資料參照,於是,虛構家譜的情況開始大量出現。為了滿足虛榮心或提高家族凝聚力,許多平民家譜中的先祖要麼追溯到了炎帝和黃帝,要麼是歷朝歷代的皇親國戚和名人。比如姓張的追認張良、張飛為先祖,姓劉的號稱先祖是漢朝皇室。

第四階段從明朝到現代。明清時期編修家譜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擴充套件到所有的社會階層,虛構家譜的行為也因此風靡一時。比如明朝開創者朱元璋,家中連續幾代都是平民出身,他成為皇帝后為了彰顯高貴身份,命人追尋朱氏先祖。據《明史》記載,他曾經想追認南宋理學家朱熹為先祖,被大臣數次勸諫後方才作罷。

民間的普通平民沒有朱元璋那樣的胸懷,為了給家族塑造引以為傲的身份,不惜花費巨資請人編修家譜。在這一時期,民間出現了“譜匠”和“譜匠”等職業,他們以落第秀才為主,具備一定的歷史和文化知識。根據記載,只需提供簡單的家族成員名單,“譜匠”在短期內就能完成一本厚厚的家譜,其中不僅包含幾十代先祖的傳承關係,還有從各類史書中摘抄出來的人物事蹟。

明朝朱元璋

當然,為了提高家譜的“產量”,“譜匠”創造的家譜都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比如,他們習慣於用華美的詩詞歌功頌德,也喜歡把家譜中的先祖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這也是他們認知中最古老的時期。

綜上所述,北宋以前的家譜僅限於有身份的家族,屬於官方資料,其真實度非常高,甚至可以和史書媲美。但是很可惜,這類家譜幾乎都已經失傳了,現存的古老家譜9成以上屬於明清時期。如果從科學角度探討家譜的真實性,結果可能讓人很失望。

傳統文化 家譜

這也難怪,連司馬遷寫《史記》時,都無法確認資料來源的真實性,更何況歷經數十人修訂的家譜?根據專家考證,現存明清時期的家譜中,先祖內容大多都是虛構的。只要家譜中第一位先祖是個歷史名人,基本就可以確定為“譜匠”的作品。因為,歷史上的名人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應該是平民的後代。

個人認為,在古代生活環境惡劣、戰爭頻繁和天災人禍不斷的情況下,平民家族想延續上千年是非常困難的。再加上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除了孔子家族這類特殊人群以外,平民想要釐清幾十代先祖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穩定,明清以來家譜的真實度還是很高的。記錄家譜作為一種民間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