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打卡永州這件事,4300年前就開始了!

永州,是一塊秀美的土地,二水交匯,峰巒林立,草木蒼翠;永州,是一塊寬廣的土地,面積有2。2萬平方公里;永州,也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裡有許多類似鬼崽嶺、女書之類的謎,至今令人無法詮釋……

在這塊土地上,有一個名叫福巖洞的巖洞裡,出土了47枚8萬至12萬年前的人類牙齒化石;在這塊土地上,有一個名叫玉蟾巖的巖洞裡,出土了距今至少有1。2萬年至1。4萬年的炭化稻穀,同時也出土了可以拼合成型的釜型原始陶器。因此,這裡不僅是“天下稻源”(袁隆平題詞),也是中國最早的陶器發祥地。

如果讓我們站在時間的視窗,回望永州上下逾萬年的人類活動史,回望先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的背影和足跡,再從歷代文獻中去尋找記載,就可以發現,這裡是華夏土地上的一塊千年打卡勝地,曾吸引著歷代先賢來這裡打卡。

四千三百年前的偉大背影

——虞舜永州打卡記

第一個來永州打卡的人

如果有人問:在永州的歷史上,誰是率先來這裡打卡的人呢?

我們會告訴他:虞舜,時間在四千三百年前。

虞舜

四千三百年前的這塊土地,不叫永州。在取名永州之前,她還有一個曾用名:零陵。在取名零陵之前,這裡應該還有乳名。只是,這個乳名,以前的人們沒有記載,所以我們無法知道。但這裡的天知道,這裡的地知道,這裡的山知道,這裡的水知道,這裡的雲知道,這裡的雨知道……

只有虞舜來了之後,這裡才有了正式的名字:零陵。

虞舜,姓姚,名重華,字都君,諸馮(今山東諸城)人,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一個據說活了上百歲的老人,也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

《禮記·大學》有這麼一句話:“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後人把它提煉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教導人的名言。但真正做到的,也只有虞舜一個人。

舜帝的主要功績可以概括為:舉八元八愷;放四凶;命官職;治洪水;巡天下。

而關於虞舜的身世,歷史上有三種說法:一是將他歸於黃帝之族,認為他是黃帝后裔;二是認為他非黃帝之族,不是黃帝后裔;三是認為,他雖為黃帝之族,但他的始祖是幕,而不是項。

其實,對於永州來說,他是誰的後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經來過這裡,而且最後留在了這裡,包括他跟普通人一樣的軀體、偉大的靈魂和崇高的思想。

虞舜是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也是“三皇五帝”之一。虞舜倡導“德為先,重教化”,成為推動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捩時期的重要推手,《尚書》雲:“德自舜明。”《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所以,後人尊奉他為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

如此偉大的先賢,為什麼來我們永州打卡呢?

這就要從他的家庭和部落說起。

唐初經學家孔穎達說:虞舜“家有三惡,身為匹夫,忽納帝女,難以和協。以治家觀治國;將使治國,故先使治家。”

虞舜的家庭很複雜,複雜到什麼程度?用現代語言來表達,那就是世界之最。

在這個最最最複雜的家庭裡,最善良的人和最險惡的人聚集在了一起。

虞舜的父親瞽瞍頑冥昏庸,不能分辨好惡;舜帝的繼母壬女愚蠢而刻薄,偏愛親生兒子;而異母弟弟象傲慢不敬,在母親的教唆下,一度心狠手辣。三個人集中了人倫中一切的惡,聯手起來陷害虞舜。

好在虞舜口碑甚好,因四嶽推薦帝,被帝堯看中,選為接班人。帝堯在傳位給虞舜之前,需要考驗他,最好辦法就是把兩個女兒下嫁到虞舜家中,用來觀察與監督。虞舜的兩個妻子善良賢明,異母妹妹敤手,天真質樸,三個人集中了人倫中一切的善。家有三惡,又有三善,帝堯就是要看他怎麼平衡所有人的利益訴求。

雙方都是三人,看似力量均衡,實際不然。因為虞舜不僅要保護自己,還要保護二妃。棘手的問題是,虞舜不能天天和自己的妻子守在一起。如果只是小仨口自嗨,事情就簡單了。虞舜必須負擔起家外的事,以幫助他的父親;二妃必須負擔起家內的事,以幫助她們的婆婆。他們不能時時守護,也不能躲開惡人。所以真正較量起來,竟讓人膽戰心驚。

後人是這樣記錄三惡罪行的:“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孟子·萬章》),“瞽瞍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瞍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竿自擀而下,去,不得死。後瞽瞍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瞍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史記·五帝本紀》)。

三惡為陷害虞舜,精心設計了三道難關:

第一道難關叫做“焚廩”,場景是倉廩。

父親瞽瞍和繼母壬女、弟弟象為謀殺虞舜,命虞舜去修理倉廩,去就放火燒死他。虞舜進退兩難,二妃知道是個陷阱,但有把握助其逃脫,就說:“去啊!你可以張開兩笠,像鳥兒一樣飛下來。”虞舜照著二妃所言去做,果然成功逃脫。

《敦煌變文集》中載有一篇後晉天福十五年的抄本《舜子至孝變文》,其中有這樣的渲染:“舜子才得上倉舍,西南角便有火起。第一火把是阿後孃,續得瞽叟第二,第三不是別人,是小弟象兒。即三具火把鐺腳燒,且見紅焰連天,黑煙不見天地。”

第二道難關叫做“浚井”,場景是井臺。

弟弟象又和父母合謀,瞽瞍命虞舜去淘井,去就落井下石活埋他。虞舜進退兩難,二妃說:“去啊!你可以先挖一個傾斜的副井,到時候脫掉衣服,像龍一樣鑽出來。”虞舜照著二妃所言去做,果然又成功逃脫。

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彩繪漆畫屏風,內容接近劉向《列女傳》,風格接近顧愷之《女史箴圖》,筆意連綿不斷。這幅古代連環畫的中間部分保留了父親和弟弟搬動巨石的危急景象。

第三道難關叫做“速飲”,場景是瞽叟的家。

父親瞽瞍定計,召命虞舜到自己的家,準備飲酒灌醉然後殺死他。虞舜進退兩難,二妃說:“去吧!”配了葛根葛花的藥給他服下,虞舜終日飲酒不醉,居然倖免於難。

虞舜三次逢凶化吉,得益於他的異母妹妹敤手。敤手生性善良,當她聽到父兄要陷害舜的訊息時,便悄悄告訴給二位嫂嫂,這就使得娥皇、女英能夠從容對付惡人的詭計,幫助舜死裡逃生。

虞舜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儘管象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而且曾和繼母多次設計陷害自己,但他都沒有選擇抗爭和報復,只是選擇化解。而三個惡人黔驢技窮,終於心服口服,改邪歸正。

舜帝“孝感動天”的故事居“二十四孝”之首;妹妹敤手“舜妹護兄”的故事居“二十四娣之首”;娥皇、女英“聰明貞仁”的故事居《列女傳》之首;異母弟棄惡從善,分封耕田,“虞舜封弟”的故事居“二十四弟”之首。所以說,虞舜一朝是中國古代傳統優秀倫理的開端。

紹興上虞《虞舜孝感動天》銅雕

舜帝的故事

虞舜,在堯帝手下幹了二十八年,包括攝政八年,才真正繼承帝位。

堯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儘管四嶽向他推薦了舜,而且自己又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對他進行了長時間的考驗,但還是等到舜五十歲時,才把天下大事託付給他。此刻的舜,雖然已總攝大權,統領百官,但堯還沒有徹底禪讓,因此,他必須透過一系列的舉措,轟轟烈烈地幹出一番大事業,才能證明自己的實力。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從前高陽氏有八位有才能的後人,替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人們稱他們為八愷,高辛氏也有八個有才能的後人,世人他們為“八元”,這十六個家族,世世代代秉持家族美德,沒有辱沒先人的名聲。一直到堯的時代都是如此,可惜堯卻沒有啟用他們。舜掌權後,大膽舉用八愷的後代,讓他們主管水利農事,他們處理各種事務,都辦得有條有理。舜同時舉用八元,讓他們主管教育教化,結果整個社會變得父者義,母者慈,兄者友,弟者善,子者孝,得國內太平,四周狄夷都被教化的有規有矩。

不僅如此,虞舜還以毒攻毒,將部落範圍內“四惡”(四個十分兇惡的人)流放到邊遠地區,去抵禦害人的妖魔鬼怪。這樣一來,從此朝野清靜,國門開啟,國內沒有胡作非為的壞人了。

在父親瞽瞍和繼母壬女去世後,為了給自己的同父異母弟弟象一個鍛鍊的機會,他把象派到了南方一個名叫庳圩的地方;面對滔滔不絕的洪水,虞舜派大禹出馬,去治理水患……

站在舜身後的帝堯,看見他決策行事有條不紊,心裡暗自高興。在對虞舜進行考察、培養和試用,直到完全可以放心時,帝堯這才把帝位正式禪讓給他。

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革新。原已舉用的大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為田疇,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釋出命令,收集意見。

舜還規定:每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透過這樣的整頓,“庶績鹹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前面提及的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

舜在位三十九年,把龐大的部落治理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在年老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因此決定將帝位禪讓給那個治水有功的大禹。然後,開始南巡。

寧遠舜帝陵廟壁畫——舜帝南巡圖 劉雙全 作

舜帶著一些隨從,還有一支樂隊,從帝都蒲板出發,跋山涉水,一路往南。目的地是南嶺以北兩條河流交匯處,以及這兩條河流的上游區域。根據早早在前探路的人傳回的訊息,在這片區域有九座連環相似的山峰,那就是他要去到的地方。

唐代詩人陳羽有詩句曰:“舜欲省蠻陬,南巡非逸遊。”也就是說,虞舜南巡,並不是為了旅遊。

人,從帝位上退下來了,但責任沒有退;身,從帝位上退下來了,但心還沒有退。舜不忍放棄對禹的分擔,對部落的關注,對民眾的關心。

舜南巡,是為了探視他的弟弟象,探望他的舊部族,並會見不服大禹的三苗,協調好部落之間的關係。這些,都讓他十分牽掛。儘管禪讓了,但他還是想為繼任者禹和自己的部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更何況探親和巡察一舉兩得。

進入洞庭湖之後,舜帝一行溯流而上,過了衡山,舜的心裡越來越興奮。因為,他很快就要見到同父異母弟弟象了。

血濃於水。舜可以捨棄帝位,但無法捨棄親情。尤其是在父母(繼母)雙亡之後,弟弟象,便成了這個世界上唯一與他有血緣關係的人。因此,他怎麼也得來看一看象。當初,自己把象派來這裡,不僅是想給他一個修心養性、痛改前非的機會,而且還給了他一個學習治理國家(部落)的機會。

舜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為弟弟是否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和將來怎麼安排他而感到糾結。

按照人之常情,禹應該會給舜面子,將象安排到一個比較合適的位置。

但是,舜沒有提出來,他要先見到若干年不見的弟弟,看看他是否具備了治理能力再說。

可是,當舜來到弟弟的封地有庳圩時,前來探路的人和當地的百姓告訴他,象早已故去!

舜感覺自己的心頓時被尖刀剜去一半,有一種說不出的痛苦。

稍感欣慰的是,當地百姓告訴他:象來到有庳圩之後,很受大家歡迎。象不僅將中原的農耕文明傳到南蠻地區,教授民眾捕魚、狩獵、稼穡、製陶、製茶等技術,教化民眾,施以德政,而且將中原官話傳到南方,為南北溝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還發明瞭一種棋子,供大家娛樂。大家由此尊稱他為象王。象王去世後,我們十分懷念他,正準備將他發明的棋子命名為象棋,將這裡的地名改為象仁裡,來紀念象王在這裡佈施的仁義道德呢!

舜聽了大家的彙報,輕輕地點了點頭。帶著失去弟弟的痛苦,他繼續溯流而上,來到了九座山峰十分相似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是九疑山。

舜想繼續深入深山,瞭解那裡的民生狀態。無奈年事已高,由於長期奔波,加上獲悉弟弟早去的訊息,他心力交瘁,精神恍惚,最後因體力衰竭而亡。

他萬萬沒有想到,九疑山竟然成了他最後的歸宿!

九嶷山晨曦 楊世群 攝

在舜逝世大約兩千年後,一個名叫司馬遷的西漢史學家,根據前人的講述和自己的調查,把舜的事蹟寫進了他的著作《史記·五帝本紀》中:舜帝“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零陵,就是永州的前身。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舜在永州的足印,綻放出一個詩意的地名:舜皇山、舜水河、南風坳、九嶷山……,這些地名,如今都成了永州歷史悠久的文旅資源。

更重要的是:人們都習慣把九嶷山稱為中華道德文化的發祥地,而舜帝的道德文化與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是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