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喪事中所使用的"奠"和"祭"兩個字有何不同?如何正確理解呢?

常言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而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以後,死人的事更是經常發生的了。每當有人去世,需要去弔唁或參加葬禮時,我們就會發現在喪禮儀式上,非常醒目的大大的“奠”字隨處可見,比如靈棚、花圈、靈堂等處,都會用到這麼個奠字。那麼,喪事中所使用到的“奠”和“祭”兩個字有何不同?又如何正確理解和使用呢?雖然都是用於祭祀活動的,但是“奠”和“祭”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奠”字是個指事字,始見於商代的甲骨文,當時的圖形上邊是酒罈形狀的“酉”字,代表酒罈或酒,後來又在輪廓內外增加了橫豎筆畫,用來表示酒罈壁上的紋飾。下邊的“一”代表地面,表示將酒罈放置在地面或祭壇祭几上,金文在橫線下再加了兩點,代表是酒滴,含義是將酒灑在地上,進一步明確表示是用來祭祀的。

可見,“奠”就是表示設定酒食等物以祭祀死者或神靈等。其古字的形狀,非常生動形象地說明是把酒罈、酒樽放在祭壇、祭幾之上,表示用酒來祭祀的含義。因此,奠的本義即置放祭品來祭祀死者,後來又逐漸引申為放置、安放、確立、建立的意思。如果從時間和順序的概念上來說,“奠”字多用於逝者的安葬之前。

“祭”字是個會意字。在較早期的甲骨文中,左邊是一塊鮮肉,肉上甚至還有血水流出來,右邊是一個“又”(指手),表示手拿著肉在祭祀。為了會意準確,到了晚期甲骨文時,就在下部增加了一個“示”(指祭臺)。如此結合起來,“祭”字的含義就是,用手非常恭敬虔誠地把肉類祭品放置於供桌祭臺之上,以此用來供奉祭祀祖先或者是神靈等。

從“祭”字的古字形狀,可以明顯地看出,是手持肉類等物品供奉祖先或神靈的含義。可見,祭的本意是向神靈、祖先獻上供品,並舉行一定的儀式,用來表示敬畏、崇敬,並祈求保佑、庇護。後來便逐漸演變成準備好祭品,拜祭祖先或親人,並對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一種儀式。可見,“祭”多用於逝者的下葬以後。

古代漢族的禮儀分為五種禮制,總稱為“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而“祭”側重於吉禮,“奠”則側重於凶禮。由於祭和奠屬於兩種完全不同的禮制,所以不能混淆使用。“祭”是後人對先人進行祭拜的一種禮制、祭祀活動,且年復一年,長期重複進行。而“奠”則是在人去世時,對逝者的一種祭拜禮儀,一般在靈前舉行,“奠”結束後就要下葬封土,而封土後就沒有“奠”,只有“祭”了。所以,後來的“奠基”一詞應該就是由此而引申而來的吧。

稍加擴充套件,即可比較清楚地看出兩者的區別來的。“祭”無論是祭拜祭祀神靈先祖等活動,還是逢年過節的年祭、灶祭、清明祭祖、端午祭、喜慶之時的拜祭宗親先祖等等,多是祈福求吉的所謂“吉禮”。而“奠”則不同,多用於喪事,是人死後設定靈堂、靈棚等,先是家人的堂奠、家奠,後是親朋好友的弔唁、祭奠,完全是一種比較悲痛的儀式和祭禮的“凶禮”。因此,只要靈柩離開了家門之後,一切活動就由“奠”變成“祭”了。

綜上所述,說得簡單通俗一點,“奠”就是死者尚未安葬之前的祭祀活動,而“祭”則是死者下葬之後的祭祀活動,且祭的時間性更為長久。大家以為如何呢?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