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個不太著名的詩人,寫一詩深得李賀詩神髓,備受王安石稱讚

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詩歌史上,除了賀知章、李益、顧況、白居易等高壽詩人外,人們熟悉的還有那些令人嘆惋的英年早逝的詩人,比如李賀、王勃、劉希夷、高啟。而到了宋代,人們印象中的詩人似乎都比較長壽。其實,並非如此,天道無常,生死天定,任何時代都有天妒英才的事情出現。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間的才子王令也是一個短命詩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五歲而孤,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王令小時並不喜歡讀書,稍微長大明白事理後,開始發奮讀書。16歲就開始在天長、高郵等地授徒為生。20歲時朝廷詔天下賢者,王令因貧不應試,作《送窮文》以明志。22歲時,王安石被召入京,途經高郵,王令賦《南山之田》求見,王安石讀後大為讚賞,期望王令的才能可以與他共創大業。25歲那年,得到王安石賞識,娶王安石妻妹,但不幸的是,僅僅一年後,年僅27歲的王令就英年早逝。

王令的詩風格雄偉、感情奔放,想象力豐富。《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才思奇軼,所為詩磅礴奧衍,大率以韓愈為宗,而出入於盧仝、李貿、孟郊之間,雖得年不永,未能鍛鍊以老其材。或不免縱橫太過,而視侷促剽竊者流,則固倜倜乎遠矣”。雖然他的知名度與唐代很多大詩人相比並不高,但在宋代,已經接近一流詩人的水平了。“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他的這首膾炙人口的《春晚》詩,大概人人皆知吧。今天我們說的是他被世人高度評價的另一首詩:《暑旱苦熱》。

暑旱苦熱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

崑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

這首詩大意是:清風沒有力量驅趕暑天的炎熱,那西墜的太陽彷彿生了翅膀,飛旋在山頭,不肯下降。人們個個擔心這樣乾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難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銀河被曬乾?高高的崑崙山有常年不化的積雪,遙遠的蓬萊島有永遠的清涼。我不能夠攜帶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獨自一個,到那兒去逍遙徜徉?

這首《暑旱苦熱》是王令的代表作。詩馳騁想象,得唐李賀詩神髓。整首詩圍繞暑熱來寫,前四句主要是寫暑旱酷熱,抒發詩人苦於暑熱,憎恨“熱”、“天”之情;後四句意為儘管崑崙有積雪,蓬萊常遺寒,詩人也不忍心捨棄天下,獨自一人前往,重在抒發詩人願與天下共苦難的豪情,顯示其博大的胸襟。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翅飛上山。屠:屠殺。這裡意為止住、驅除。著翅:裝上翅膀。這裡形容太陽騰空,久久不肯下山。暑天的清風是最受人喜愛歡迎的,但詩說清風本來能送涼,現在卻無力驅除熱浪,表示對清風的失望,加深暑熱給人的難受。詩用了一個“屠”字,令人歎為觀止。王令在這裡把風比作刀,是寄希望於風,表示對熱的強烈憎惡。

次句與首句一樣,也是故作拗折。日落後天就會涼快一些,可太陽偏偏彷彿膠住了,動也不動,猶如生了翅膀,飛上了山。“著翅”二字,固然是由神話傳說日中有三足烏而後世往往以“金鳥”稱太陽聯想而來,但王令首次運用,充滿生新感。落日飛上天當然是假象,卻很深刻地表現了盼望太陽趕快墜落、涼爽快些到來的心理。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這一聯轉入議論,還是表現“苦熱”,又照應“暑旱”。三伏乾旱,其熱尤盛,天旱得久了,眼前的小河小溝便都乾涸,但乾旱似乎沒有盡頭,使人們不禁擔心連江海也將枯竭。暑天正是莊稼生長最需要水的時候,如此乾旱,收成即將無望,生計將出現危機,於是詩人由擔心變成對上天的責問:“天難道不怕銀河也會因此而乾枯嗎?”這聯雖是議論,但由地上的江海而想到天上的銀河,思路廣闊奇特。

崑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頸聯宕開一層,由熱想到避熱。現實中既然沒有可以躲避的清涼世界,詩人的思緒便飛向了虛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崑崙山頂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萊島,四季陰涼。王令由冰雪而進一步擴充套件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更為奇特。人間苦熱,屬意仙境,詩意到此似乎已盡,王令卻又把思路猛地拉回,寫出尾聯: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

尾聯說即使有神山仙島、清涼世界,但不能與普天下人一起享受,自己決不會獨個前往。這尾聯直接展示詩人廣大的胸懷,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完全一致,和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願望相類似,這也是他“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助於天下”(王安石語)的品質的表現。同時,“手提天下”,又展現了詩人勃勃壯志,及睥睨天下的豪情。

王令這首詩力求生硬,想象奇特而不怪譎,可以說深得李賀詩神髓,這在宋人詩中比較少見。這首詩既有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又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濟世拯民的思想,是王令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