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他是水滸傳中結局最好的人,識破宋江,謊稱母親抱病,一去不返

北宋末年,天子昏庸奸臣當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前有林沖風雪山神廟無奈逼上梁山,眾好漢火併王倫新聚義,後有盧俊義生擒史文恭,忠義堂石碣受天文。嘯聚山林的108位梁山好漢,替天行道,快意恩仇,但最後的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

秦明、董平戰死沙場,林沖、魯達鬱郁離世,宋江、盧俊義也難逃詔安後被迫害的命運。但是這108位好漢中在徵遼歸程中卻有一人選擇離開,事實證明,也正是這次離開才讓他保全性命,快活人間,這個人就是公孫勝。

七星截綱,初上梁山

公孫勝自幼喜好槍棒,年少時曾拜在羅真人門下,取道號“一清”,跟隨師傅鑽研各種法術,習得一身本領,傳聞可劍斬妖魔,呼風喚雨,騰雲駕霧,平時一身短袍道士打扮,身背古銅劍,江湖人送綽號“入雲龍”。

學成的公孫勝離開薊州,下山遊歷遍訪道友。恰逢這一年五月初五,北京梁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派青面獸負責押運搜刮民脂民膏湊齊的十萬貫明金珠寶送往東京。

公孫勝認定生辰綱乃不義之財,他久聞托塔天王晁蓋威名,有意拉攏晁蓋一行人共同劫取,意欲共謀大事。

七人化妝改扮成販棗商人,在黃泥崗久侯押運生辰綱的楊志等人,雖智取機警過人的楊志,截得了生辰綱,但白勝被官府拿獲屈打成招。石碣村一戰,公孫勝略施小術,火借風勢風借火勢,大敗官兵後與晁蓋等人投奔梁山入夥。

王倫見公孫勝一行人勢頭正盛,聲名遠揚,害怕取代自己梁山金交椅之位,便擺設宴席婉言拒絕,誰料被林沖火併,大家共同推舉晁天王做了梁山之主,公孫勝位居第三,執掌水泊梁山兵權,梁山雛形顯現。

但宋江上山之後,公孫勝便以探母參師為由,自此離開梁山,返回薊州。實則探母,其實暗則公孫勝看透了宋江入夥梁山的本質依舊是招安。

宋江乃鄆城小吏出身,對權利心懷不捨,對官場十分迷戀,上山也只是權宜之計,一心想著將來能被朝廷招安。

而公孫勝痛恨奸臣當道,因此也才跟晁蓋等人劫取了生辰綱這筆不義之財,擷取的不義之財也非像李逵等人只為追求“大碗吃酒,大塊吃肉”的自我滿足,而是為了革命大義的初始成本。

既然宋江上山後與自己的革命理想難以相容,還不如假借探母為名,回山繼續深造,免得最後落下一個不忠不義的罵名,眾弟兄下山找尋不見也只得言罷。

二次出山,計破高唐

隨著越來越多的天下豪傑入夥梁山,梁山泊的風頭正盛,聲勢浩大。直到宋江為救小旋風柴進攻打高唐州,卻屢次敗於高廉妖法之下,才與吳用商議派戴宗、李逵去薊州尋找公孫勝。

一路跋山涉水精疲力盡的兩人從公孫勝鄰居的口中得知公孫勝的住處,隨即趕往二仙山。

二人趕赴至二仙山,卻不想公孫勝避而不見,情急之下戴宗使出非常手段,但受母親師傅訓誡的公孫勝告訴二人自己早已決心引歸山林,告老還鄉。

二人苦苦哀求公孫勝之母和羅真人,曉以水泊梁山替天行道大義,動以結拜兄弟性命危在旦夕之情,並保證高唐州一破公孫勝便可再回薊州,修身養性再不叨擾。

羅真人喚來公孫勝,傳授五雷天罡正法,並告誡公孫勝下山輔佐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臨走之時又送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勸誡。

公孫勝告別家母和師傅,跟隨二人前往高唐州與高廉鬥法。眼見強敵壓境的高廉沒有麻痺大意,此次與公孫勝的對陣不僅派出300神兵,更有豺狼虎豹怪獸毒蟲在黃沙飛石下隱隱作祟。

但見公孫道人抽出寶劍金光一閃,嘴中唸唸有詞,怪獸毒蟲一一墜落,眾人這才看清竟是些紙剪的虎獸狼群,隨即公孫勝令小李廣花榮直衝八卦陣生門,妖術被破的高廉意欲駕雲逃走,卻不料被公孫勝用法術從空中擊落,梁山大軍也隨之攻破高唐。

南征北戰,隱歸山林

隨著梁山好漢的數量增加到108位,雖整日兄弟相伴,但不免人人之間心存嫌隙、矛盾衝突並生。

為匯聚人心,凝聚梁山眾位好漢之力,公孫勝與吳用,宋江秘密商議,決心效仿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承應上天期許,共謀起義大事。

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一個夜晚後,公孫勝派遣士兵在後山掘出早已刻制好的石碣碑,為108位弟兄分定36天罡和72地煞的座次,改聚義廳為忠義堂,順應天理,替天行道,自己也獲稱號天閒星,位居梁山第四把交椅,擔任掌管機密軍師。

公孫勝雖然與吳用並列梁山上的掌管機密軍師,但兩個人對宋江詔安的態度卻大相徑庭。

一邊是陪著宋江南征北戰、盡全力謀劃促成宋江招安的吳用,另一方面是態度不溫不冷,對招安一事極度反感的公孫勝,對於一心迴歸朝堂、報效朝廷的宋江來說,公孫勝若即若離的態度不僅讓他捉摸不透,更讓他心存厭煩。

尤其從經過征討遼國、田虎等一系列戰事來看,水泊梁山的兵馬早已分成宋江和盧俊義兩撥,一邊是吳用早己倒向宋江,另一邊是盧俊義慣用的神機軍師朱武。

作為所謂的梁山第四把手,其實只是早已被架空的集團統領,作為好勝心極強的公孫勝又怎會甘願做他人的陪襯。

有人的地方就有權利之爭,梁山眾將也不過是有些人權利爭奪中的棋子,公孫勝選擇離開宋江既是自己的一身本領得不到施展,空空浪費才智,另一方面自己也看透了宋江自私虛偽的本質。

大敗遼國一戰,自己鞠躬盡瘁也算仁至義盡,對得起一番共事之情,而宋江也明白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如好聚好散,各走一邊。

公孫勝最終得以善終除卻他自身習得一身的本領,謹小慎微之外,也與他不慕名利、堅持自我有關。

與宋江之類的多數梁山好漢不同,公孫勝入夥並非是因生活所迫或奸佞陷害,他的落草為寇是有選擇有目的的,即使跟所謂的草莽共謀一事,他也不被眼前的利所囿。

正如施耐庵在書裡寫到的那樣,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的大多數人都是“空有許多雄氣力,無人提處謾徒勞。‘’而公孫勝選擇在實現抱負後全身而退,不失為一種做人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