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三言二拍》裡一則荒唐故事,這條生命通道給大唐續命一百多年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月落星沉

在《三言二拍》小說中,“二拍”之首《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二卷,講了一個有趣的荒唐故事。唐僖宗年間,江陵一個叫郭七郎的當地惡霸,有一次去京城長安收賬,收了一大筆錢後他就有點飄,動了“花錢買官做”的歪主意。他一門心思認為,只要當了官,隨便撈一撈就能千萬百萬、富甲一方,於是帶著這個堅定的想法去嘗試。

沒想到這一買還真買到了,七郎搖身一變成了郭大刺史。但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他上任不久,先是趕上黃巢起義,江陵老家的財產被洗劫一空;然後他想著去刺史任上撈一把,卻落得官職憑證丟失的下場,花錢買官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最後為了生存,只能在路上當了個艄公,苦哈哈撐船度日,成了當地笑話。

乍一看,這就是一個明朝小說家寫的“唐朝買官”故事,實際上深究這個故事,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細節——郭大刺史去上任的遙遠路程的“交通”問題,所透露出來的本質,是個關乎唐代國運的大事兒。

一、“江淮漕運”的重要作用

郭大刺史的家鄉在江陵,他上任的地方也就是廣西橫州。或許很多讀者細心閱讀會疑惑:從長安到廣西橫州路途遙遠,這郭大刺史怎麼去上任啊,就算今天有高鐵這樣現代化的便利交通方式,這段也是不算近的行程。而唐朝年間的郭大刺史,又該怎麼去呢?

這事兒是值得深究的。故事中描述郭七郎上任出發的行程,是先“無船上馬,有路登舟”,然後是“一路行去,過了長沙,入湘江,次永州”。也就是從長安出發,坐船走,先回了江陵老家;然後又從江陵老家出發,還是坐船,一路進入湖南境內。雖然表面看似兩地距離遙遠,但透過水路,也就大大縮短行程時間。實際上,唐朝時期貫穿南北的這條“水路”,是唐代交通的真實寫照,也和當時至關重要的“江淮漕運”有著密切聯絡。

自從隋煬帝以來,大運河的開鑿成為朝代重點工程。唐朝也對這方面進行了很好的繼承,並憑著實力不斷完善“水運交通網”。其中連線長安洛陽與江淮大地的“江淮漕運”,更是唐代運輸網裡的重中之重。

在唐朝前期,江淮漕運對於國計民生都有著重要意義。比如在武則天時代,漕運糧食被“勒送幽州,納充軍糧”,已經可以支援到東北戰事。開元十五年秋,河北鬧饑荒,江淮漕運北上運輸的百萬石糧食都用來賑災,完全可以用來解決饑荒問題。

而到了盛唐年間,經過唐王朝的多次拓通和改革,曾開創天寶三年運糧400萬石的唐代最高紀錄,改革效果非常明顯。這也就意味著,江淮漕運的運輸量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當然,在繁榮的盛唐時期,經濟富足,不缺糧食,“江淮漕運”這條水運線路大多用來運輸供宮廷消費的奢侈品。但到了中晚唐,隨著北方經濟各方面呈現衰頹趨勢,南北方經濟發展出現失衡,“江淮漕運”進一步發揮了它至關重要的作用,從盛唐時的交通樞紐,成功升級成了唐朝國運的“生命通道”。

二、交通樞紐升級成“生命通道”

中晚唐時期,大唐朝的繁榮開始走“下坡路”,經濟發展相較於鼎盛時期而言,也呈現逐漸衰落的態勢。尤其是到了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一聲炮響,直接加速導致強盛的大唐分崩離析,內亂和戰爭導致黃河中下游地區大範圍陷入戰爭災區,北方糧食經濟日益惡化,這就更加強化了南方糧食與經濟發展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戰爭需要錢和糧食、軍需品等,北方無法有效足量供給,更導致大唐高度依賴南方北上運輸。

“屋漏偏逢連夜雨”,更巧的是,唐朝內部出現動亂,邊界夷族也在蠢蠢欲動。長時間內,西北面臨吐蕃回鶻威脅,常年囤積重兵,曾經“天下富出隴右”的河西走廊也丟了個精光。這無疑相當於斷了“陸上絲綢之路”。此外,為護長安京都安全,周邊從此還要囤積大量重兵,一下子多了許多張嘴要吃飯,北方糧食供應嚴重不足。面臨這樣嚴峻的問題,江淮漕運就大大派上用場,“南糧北調”從此興起,一延續就是很多年,直到清朝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才下令停止漕運。

如此一來,江淮漕運隨著其重要性被髮掘,地位於國計民生方面也是一路扶搖直上。假如哪一年出點亂子,定都在北方的大唐就要喝西北風。尤其是趕上抗擊吐蕃平定藩鎮這類大事,都要靠江淮漕運來補血。所以到了中晚唐時代,唐王朝也挖空心思,努力增強江淮漕運的運輸能力,甚至為了確保漕運順利,還建立了漕運倉儲制度,進行了一系列事關漕運的政策改革。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劉晏的改革。在唐代宗廣德二年,劉宴主持漕運工作。面臨“安史之亂”餘孽在北方地區割據稱雄、西北財賦被邊軍消耗殆盡等一系列混亂局面,劉宴非常精準地意識到,時刻保障漕運的暢通,才是挽救唐王朝命運的關鍵所在。於是,在他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兼京兆尹並充度支、轉運、鹽鐵、鑄錢等使後,開始專門針對恢復南北運河交通、漕運制度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親自調動組織人工修繕運河的關鍵段落——汴渠,以確保漕運暢通。之後又“以鹽利為漕傭”,僱人運輸漕糧,並調動官吏做好監督工作。此外,他還改進了裴耀卿的“分段運輸法”,實行“分段組綱”,也就是根據不同河流的水力,進一步完善漕運。同時,他還對漕運船隻進行編制,“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做好明確規定。此外,對運輸工具也做了改良,根據不同運段的實際情況製作不同的漕船,並結合訓練各具特色的船工水手。為了及時掌握各地經濟資訊,還特設“巡奏院”,由專門官員負責,資訊細節都能掌握。最後,他還創立了漕運獎勵制度,“十運無失,授優勞,官其人”,在漕運整體過程中起到良好的促進效果。改革完成後,當劉宴親自押送第一批漕船抵達關中時,唐代宗派人在東渭橋歡慶迎接,這待遇跟蕭何的級別都有一拼。

改革後的漕運制度是非常成功的,甚至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得到持續應用。唐德宗年間奉天之亂後,關中平原嚴重缺糧。也是多虧南方的錢糧經“江淮漕運”順利抵達,才讓唐王朝度過危機。可以說,大唐安史之亂後面的一百多年,完全是依靠“江淮漕運”這條交通網才得以支撐。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有這麼牛的交通網,為什麼大唐還是亡國了呢?這就要問問順著這條交通網上任的“郭大刺史”了。雖然說,這個故事是明朝人寫的,但“花錢買官”這個事情,在晚唐不稀罕;在武則天時代後期,韋后與安樂公主等人助推“賣官鬻爵”已然出現苗頭,到了後期更是又上一個高度。最終唐末出名的一次農民起義——黃巢起義,可以說就是在腐敗混亂官僚統治下民怨載道的真實反映。

在黃巢起義的終結裡,發達的江淮漕運也沒能倖免,隨著唐朝國運一起腐化下去。由此可見,縱然再好的交通運輸,再好的物流設計,也抵不過朝堂腐敗的破壞力。“貪腐亡國”的真理,無疑在唐朝這條“生命通道”裡展現得淋漓盡致。《資治通鑑》裡一句“王業於是蕩然”,道不盡的是大唐因腐敗由盛轉衰的深思與哀嘆。

參考資料:《淮河水利簡史》、高榮盛《唐代江淮漕運的歷史考察》、翁俊雄《唐代區域經濟研究》、陳峰《試論唐宋時期漕運的沿革與變遷》、彭雲鶴《明清漕運史》

拓展閱讀:

《唐明皇》中香豔橋段源自一項“大唐硬漢運動”,今風靡歐美

蝗災肆虐,天怒人怨,姚崇計上心頭:有功歸於上,有過歸於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