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上世紀武林大賽,威震江南的高手上臺後,竟被河北學生一腳踢翻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做學問和習武皆是如此。先、後,術業方向其實不能作為判定水平高低的標準,真正的水平要靠實際檢驗,而不是靠一張嘴吹。這道理其實說起來很簡單,但生活中人還是容易被名氣遮了眼,盲目崇拜。

譬如說,甲擅長寫田園詩,乙擅長寫婉約詞,如果因為甲年紀名氣更大、輩分高,就認定甲水平一定比乙好,這顯然是很不合理的,就像民間那句俗話說,是驢子是馬,那得先拿出來溜一圈,你的詩好還是我的詞好,要比就比作品藝術水平,別比拿出這作品的人名氣輩分。

文如此,武也如此,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武術就和文學一樣,是分多個流派的,各派既有所長,自然也有短,因為這天底下根本就沒什麼完美功夫,若要在實戰中取勝,關鍵在“揚長避短”,以我之長攻彼之短,而非硬碰硬。

當然,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就來講一個文學的例子和實際的例子。文學的例子出自《水滸傳》,在第74回故事中,梁山的相撲高手燕青跑去東嶽廟和自號擎天柱的任原比試,人人都以為任原看起來牛高馬大,燕青瘦弱,勝出的必定是任原。

誰知任原雖然是金剛般的一條漢子,靈活度卻遠遠不如燕青,被燕青一步步誘著在臺上連連轉身,招數亂了,燕青扭住任原使巧法便將他丟下臺去,贏得了最終勝利。這個結果是誰也意想不到的,也說明了橫練功夫雖然扛得住硬攻,卻未必鬥得過對手的靈活招式。

百年前那場彙集了全國各地武術高手的真實“武林大賽”上,也出現了類似一幕。奪冠的熱門人選,竟然讓一個“初出茅廬”的學生一腳踢翻了,這場面豈不滑稽呢?

那是1929年11月,中央國術館選擇在浙江杭州舉行一場盛大的國術遊藝大會。這場大會是比較自由式的,不是單純比一門拳術或劍招之類,而是參賽各人員均用自己所擅長的武術招式徒手比賽,除了不許用下三濫的陰招外,進攻和防守都不限制。

為了吸引更多真正的高手,這次比賽甚至連參賽選手的國籍都沒有限定,也就是說外國人中國人都一樣能參賽,前提是誠心比武而非故意搗亂。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條件,各門派的高手聞風而動,其中就包括外號“銅頭鐵臂鎮江南”的劉高升。

劉高升時年三十餘歲,從小習武,在江湖上頗有些名氣,原籍湖北襄陽但因為在上海當某公司的總鏢頭,所以此次參賽代表的是上海。劉高升的長處是什麼呢?硬功夫,江湖紛傳此人會金鐘罩鐵布衫,他在中央國術館門口表演時,單手用力一劈,碗口粗的竹竿便應聲而裂。

觀者紛紛叫好,議論說此次比賽奪冠者恐怕非他劉高升莫屬。劉高升就像《水滸傳》裡那個任原,外形看起來結實不說,名氣在當時也相當大,他本人對奪冠有充分的信心,趕到賽場時還帶上了箱子,用來做什麼呢?準備盛獎金的!

然而這世界上的事要是真件件都如人意,就沒什麼看點可言了。劉高升遇到了對手,這個對手,正是他之前瞧不起的“中央國術館學生”。此人來自河北滄縣,名叫曹晏海,生得蜂腰乍肩,臂長腿健,與劉高升外形上有明顯的區別,所以走的武術路子也不同。

當時他拜在近代武林宗師郭長生的門下,習劈掛、苗刀、技擊、摔拿等,郭長生懂得“因材施教”,根據曹晏海的特點指點配合他多練腿法,練到後來曹晏海腿法精進極快速不說,還能反著迅踢人嘴巴子,只是這初生牛犢也怕虎,知道劉高升劈竹竿的事兒後,曹晏海有些膽怯。

這時候師父便從旁鼓勵他,教他在上場時要用自己的快和巧勁去對付劉高升的硬功。一南一北,一龍一虎,這場對決吸引了無數人目光,當年11月21日比武正式開始後,很快便到劉高升和曹晏海的那場,現場等著看龍虎相鬥結果的人太多,但大都認為劉高升會取勝。

劉高升一開始的確信心滿滿,但他一掌擊中曹晏海後,曹晏海竟然未倒,還穩穩站著面不改色,這讓他心裡犯了嘀咕。實際上曹晏海捱了那一掌已經感覺五臟六腑都攪動起來,但他不敢露出,只有這樣對手才摸不清自己路數,不敢胡亂出手。

他故意圍著劉高升溜了兩圈,發現劉高升轉身費力,勁兒顯得笨,心裡有了數,先是縱身一躍一踢,感覺好似踢了塊鐵板一般,而那邊劉高升已經打算就這樣抱住曹晏海右腿將他摔下臺去。偏偏他又抓不住曹晏海,反倒是曹晏海鎖住了劉高升的脖子和腿一擰身用上個“抽腿別”,劉高升就結結實實摔到了地上。

原本劉高升還不服氣,要再比一次,誰知第二回合還是因為勁兒笨跟不上曹晏海,被曹晏海使一招橫打,倒在地上,鼻子內血如泉湧,只得認輸。

聞名江湖的前輩武術高手,比武擂臺上被後生一腳踢翻,這事兒實在不算有臉面,何況劉高升手底下還帶著3000名弟子。不過——更沒臉面的事大概在於那場比武大賽鬧到後面開始走關係,像曹晏海這般有實力的,能打倒劉高升卻在後面比賽中被迫讓步,屈居了第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