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蜀人鍾子丨蜀樂錄·劉倉鹽:獨具一格的文化經典誦讀人

作者:鍾永新

巴蜀小城自貢文化底蘊深厚,以獨立建市而言,尚不到一百年。基於兩大母縣(富順縣、榮縣)厚重的古城歷史。尤其近代以來自貢市又數次融合移民發展,形成本土多元豐富、精彩炫目的文化現象與文藝成就。

自貢地區音樂文化、民俗民歌、川劇曲藝亦是精彩紛呈,如原來訪書所見的《富順民歌選》(1958年)、《永年民歌選》(1958年)、《山歌向著青天唱》等。自貢川劇音樂更是獨樹一幟,戲劇曲藝名家輩出。至現當代紛紛出現新的音樂人才,如孫瑜(中國電影音樂“開山鼻祖”)、黎英海(中國音樂學院原副院長)、王錫仁(《父老鄉親》譜曲作者)、易柯(四川音樂學院原院長)等。還有當代知名歌手譚維維等,及“網路音樂遊戲第一人”《劍俠情緣》譜曲者羅曉音,成為極具特色的自貢音樂現象。

筆者近年嘗試“自貢采風錄”,除風物景物之外,訪談採寫過不少本地人士。雖然從事川劇、曲藝、歌舞、雜技表演藝術等的人物接觸不多,音樂方面卻得遇數人,涉及專業歌手、古譜研究、歌詞作家、誦讀主播、古琴演奏等,領略不同音樂人的藝術故事。他們各自充滿藝術熱情,取得令人矚目的創作成果及社會影響。

因緣際會,感恩藝緣,茲以倉鹽先生為例,從誦讀方面展示鹽都自貢音樂人的精神風采。

多年前,或許聽過自貢市廣播電視臺倉鹽先生的節目,未能對上名字。直到近年注意到倉鹽先生活躍在各種文藝製作名單,或公益演出評委裡面。其戴著休閒帽,有種藝術家的獨特氣質,並聽聞“倉鹽”確乎真名,因其父母為南下幹部入川,為紀念生活工作的第二城市“鹽都自貢”而取名,不料成為劉倉鹽個人極具識別度的藝名雅號。其工作室則以音窠(kē)聲音工作室註冊,第二個字頗感有些深意。

2019年底,因鹽緣結識倉鹽,承蒙鹽文化愛好者謝王夫婦抬愛,將筆者2005年尋訪北京報國寺內顧炎武祠的隨筆發給倉鹽先生誦讀,其音質渾厚,正與有“清學開山祖師”之譽的顧炎武形象符合,當倉鹽讀到文末,疾呼“試問今日天下之興亡,匹夫焉能無責朝夕?”時,可謂振聾發聵,極富藝術感染力,本人散文得以全新表達,並有新媒體再現的展示空間。

及至某日,赴其匯東工作室一遊,等到一行人氣喘吁吁的爬到頂樓,再推開一個別致的小門,便是以樓頂間改造的小型音樂工作室,裝置齊全,牆上貼著工作室字型,其還辦有微信公眾號,廣為傳播誦讀作品。

茶敘交談間,才知道劉倉鹽系科班出生,畢業於自貢師專音樂系(今四川輕化工大學音樂學院),現任自貢市電視臺編委、自貢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父母為之取名倉鹽,無形中到使得他在“以鹽立名”“因鹽建市”的自貢,不斷推出之作都具有濃郁的鹽場精神文化氣質,諸如自貢城市形象片雄渾的配音,並言若非不想奔波,早已移居外地發展。

而後共同再聆聽其誦讀的本人舊作《訪北京顧炎武祠舊址感懷》,餘音了了,至今偶爾播放,彷彿又見到昔年那位意氣風發出川遊學的蜀人鍾子孤旅形象,以及訪問全國多處名人故里名勝蹤跡的匆匆身影。

另又聽其指導的中學生參演節目,激情洋溢四射,伴著夜幕星空,誠然一次快意的誦讀文化之旅,最後共品冷淡杯,增添良多美食餘興。

2021年12月8日初稿,2022年1月5日修訂

  附錄:

散文朗誦《倉鹽誦讀:訪北京顧炎武祠舊址感懷》-蜀人鍾子朗誦-派派網

 倉鹽簡介

倉鹽先生在工作中

倉鹽,自貢廣播電視臺專職編委、長期為各大電視臺配音:《夢迴眉州》(央視九套)、《最有鹽味的中國味》(央視十套)、《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四川經視)、百集文獻紀錄片《風雨涅盤路》《陽光路上》等(西昌電視臺)。

  【倉鹽誦讀經驗語要】

確實作為一種藝術,誦讀包含了許多技巧和哲學思想。

歌唱就是有音高的誦讀,兩者是相通的。誦讀的基本技巧,比如呼吸、發聲等,都是相同的要求。

氣息是元帥、聲音是士兵、情感是靈魂,三者融會貫通就是聲音藝術的最終境界。

普通話朗讀培訓要重視灌輸正確的發聲方法和誦讀技巧,讓獨特的漢字朗誦發揮出應有的聲韻之美。

“情”是一切藝術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沒有氣息和聲音狀態的支撐和塑造,就無法讓受眾感知到情感表達的準確。

當然脫離了情感談技巧,那隻能是一種浮於表象的表達,不僅不高階,甚至還會陷於炫耀之嫌。

(2022年1月)

【文圖丨鍾子先生,自號釜溪散人,作者原名鍾永新。系立身國學網編委會編委、人文頻道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