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推舉任命文官率18萬大軍攻吐蕃:唐朝青海之戰敗北,責任人是誰?

誰知唐高宗竟然絲毫不留餘地,呵斥道:“劉仁軌如果叫朕去,那也得去,你怎麼敢不去?”

不久,兵少將寡、孤立無援的先鋒唐軍覆沒,軍中主將劉審禮和後來崛起的名將王孝傑也淪為戰俘。敗報傳來,李大總管嚇得連靴子都顧不上穿就率部逃跑,結果又在承天嶺被一支吐蕃軍截住。吐蕃軍佔據高地,套用後來宋朝“六如給事”李鄴形容金軍的話說,就是“其勢如泰山,唐軍如累卵”,十幾萬人的性命,只在旦夕。

結果,唐高宗一觀之下,發現他面色紅潤,身輕體健,精神飽滿,幹勁十足,一點也不像是從高原上跑回來、疾病纏身的模樣,頓時有種被涮了的感覺:喪師辱國,不但不認錯,還裝病欺君,朕豈能饒你!離開我的視線,到地方上反省反省吧!

然而,在他功成名就、深入官場之後,便拋下了昔日滿腔的正義和火熱的初心,蛻變成了一位不擇手段、罔顧大局的官場不倒翁。《舊唐書》給了劉仁軌“逞其私忿,陷人之所不能,覆徒貽國之恥”的評價,可謂貼切。他為了洩私憤,置國家利益與無數將士性命於不顧,陷害與自己有怨的李敬玄,為了一己之私給大唐造成了無可估量的損失。

至於李敬玄,他在明知自己不能勝任時不能為國家利益而竭力推辭,在統兵時不能依靠部下做出正確的決策,在回京後更是不能把裝病的戲演好,充分暴露了他對權勢的貪戀。利令智昏之下,他進退失據,晚節不保,損害國家的同時也葬送了自己。他與劉仁軌被《續資治通鑑長編》一道授予 “此皆不以國家為慮者也”的評價,確實不冤。

救火隊員

677年,吐蕃大軍悍然入侵了今天四川著名的旅遊勝地九寨溝,攻破了唐朝設在此地的臨河鎮。唐高宗聞訊大怒,決定出兵報仇雪恨。但是略一思索,他發現為自己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李勣、蘇定方、程咬金等人都已去世,薛仁貴也被流放到廣西,可謂將星凋零。那麼,自己該選誰出征呢?

劉仁軌大破倭國軍隊的成名之戰

他的腦海中浮現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此人在白江口一戰中,以少勝多擊潰倭國、百濟聯軍,又在攻滅高句麗、擊敗新羅的戰爭中屢建功勳,可謂是打遍朝鮮半島無敵手。他就是幾次出將入相,時任尚書左僕射的劉仁軌,此刻唐高宗最心儀的“救火隊員”。

於是,劉仁軌受命到青海鎮守洮河軍。誰知,他在任上上疏朝廷提建議時,老是被另一位宰相、中書令李敬玄壓下來,搞得自己憋屈不已。怨怒之下,他向皇帝大力推舉李敬玄來接替自己,揚言“鎮守西部,非他不可”,大有“敬玄不出,奈天下何”的感覺。唐高宗接到奏報,立馬同意了他的推薦。

李敬玄見皇帝居然讓自己一介文官去青海對付吐蕃人,頓時眼前一黑,急忙推辭:“陛下,萬萬不可啊!我從來沒上過戰場,根本不會帶兵打仗啊!”

美麗的青海,當時卻是唐與吐蕃的前線

李敬玄欲哭無淚,心知劉仁軌這是送自己上死路,但事已至此,也只好硬著頭皮去青海赴任,當起了洮河道行軍大總管。

青海之戰

678年,到任後不久,李敬玄麾下的唐軍便在龍支擊潰了一支吐蕃軍。大喜過望之下,李敬玄的自信心也暴漲。既然吐蕃軍隊如此不堪一擊,何不乘勝追擊,直搗黃龍?於是,李敬玄統兵十八萬,乘勢進軍青海湖一帶,決意痛打落水狗,建立不世功勳!

結果,事實證明這只是吐蕃名將論欽陵的誘敵之計。待李敬玄麾下行軍總管劉審禮所部先鋒部隊深入吐蕃境內,這位吐蕃戰神便集中優勢兵力發起了猛攻。得知先鋒部隊遭遇吐蕃主力猛攻的訊息,尚未趕到交戰地點的李敬玄頓時驚慌失措,不敢赴援,緊閉營壘做起了縮頭烏龜。

今日的勝地青海湖,卻是唐軍傷心地

還好,不是每個唐軍將士都像他們的主帥一樣膿包。唐軍中的百濟降將黑齒常之站了出來,親率500名敢死隊員對吐蕃軍營發動了九死一生的夜襲,成功引起了敵人的慌亂,迫使吐蕃將領跋地設率部遁走,使這支唐軍得以逃出生天。

拙劣演技

事後,李敬玄是徹底不想在刀尖上跳舞了。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他接連上疏稱病,請求調回京師治療。唐高宗無奈批准後,他就立馬興沖沖地卸任返京了。到了京城,他還沒從興奮中恢復過來,不但沒有去請罪,還直接跑去中書省上班。

唐高宗可不是好騙的

自此,李敬玄便再無出頭之日,幾年後便鬱鬱而終。而坑了他,也間接坑了劉審禮、坑了大唐無數將士的劉仁軌則官運亨通,位極人臣,84歲高壽而終,諡“文獻”。

誰之過?

1。劉仁軌

劉仁軌從小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做官後,他曾不畏權勢,杖斃了當地軍府的一把手,在李世民興師問罪時也不卑不亢。後來,他更是在逆境中與倭國大軍殊死奮戰,捍衛了大唐的國家利益。

劉仁軌畫像

2。唐高宗與武則天

唐高宗與武則天這兩口子對這場敗仗同樣負有責任。此前李敬玄久居吏部尚書之位,手握人事大權,人們爭相攀附,且與七姓十家之一的趙郡李氏合譜,三次結婚都是與山東士族聯姻,姻親家族中人佈滿中樞要職,勢力龐大。

唐高宗與武則天“二聖臨朝”

唐高宗既忌憚臣子結黨,又一直在設法打壓高門士族,自然對李敬玄非常不滿。劉仁軌的推舉對於他來說正是一個極佳的藉口,可以順勢將擔任中書令要職的李敬玄調往邊境,從而削弱他的勢力。

武則天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在故事中,但是此時她已經垂簾聽政,對唐高宗的影響力相當大。作為她非常器重的大臣,劉仁軌對李敬玄的陷害之計,以及連帶著對其背後士族勢力的打壓,想必也是受到她的默許與支援的。

於是,唐高宗兩口子在明知李敬玄毫無軍旅經驗的情況下,將他放到關鍵的邊防主帥崗位上。在他出戰大敗、明顯不稱職的情況下,也不主動將他調離,彷彿是要讓他徹底身敗名裂一般。

中唐時的吐蕃,已成大患

可是,這卻讓他們執掌的國家付出了本不該有的代價,更是令吐蕃聲威大震,得以在唐朝吞併四方的威勢下得以生存和壯大,成為日後困擾大唐的主要邊患。觀二聖此舉,與劉仁軌的行徑相比,又有多少分別呢?

3。李敬玄

結語

此次青海湖之戰中取勝的吐蕃一方之中,贊普赤都松贊年幼,權臣論欽陵與論贊婆兄弟同心執掌軍政,統兵作戰少有掣肘,與帝王將相各懷鬼胎、內部鬥爭激烈的唐朝相比,顯然是更具優勢。聯想到此前薛仁貴兵敗大非川之事,亦是與唐軍內部的不和難脫干係。吐蕃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詮釋了“團結就是力量”,為大唐敲響了警鐘。

最後提個小問題,如果你是李敬玄,在面對唐高宗強迫性的調動時,會用怎樣的方法推辭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朝野僉載》《續資治通鑑長編》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