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孟浩然修性人生觀與孟子"養心""養氣"思想

在分析孟浩然的作品時,需“格物”,即分析其詩是否形象的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如此才可“會心”。我們來看幾首抒情格物之作,《宿建德江》孟浩然五絕中寫景的名篇,不僅富有藝術特色,且屬頗具標識的一首詩,只是寫景。

再賞味這首《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聽令人腸斷的猿啼,眼看帶著時光匆匆的流水,該有多麼落寞和惆悵。領聯承首聯,把思緒更推向紛亂和孤悽。末聯以寄淚作結,已超出懷友的範圍,顯然寄託著身世之感。《詩經》有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溫柔敦厚的詩美要求,同時亦是謙謙君子的人格要求。

孟浩然這三首詩都共同表現出了孟浩然的失落感、孤獨感、不平氣,如此澹然之外,孟浩然的欲在何處呢?孟浩然最為賞心自適的欲求在於農家柴桑之間。孟浩然以田園山水詩見稱,其崇尚田園,樂於生活的詩比比皆是,除上面提到的兩首,再如,《南山下與老圃期種瓜》,《東阪遇雨率爾貽謝南池》,《白雲先生見訪》,《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採樵作》、《田園作》等等。其中可見的是情以澹泊,安貧守真,故言,人淡如菊,寡趣自適。

如此提出並認為“大體”決定“小體”,是孟子的一貫思想,在《孟子》中還曾出現,《孟子·告子上》中還有一段生動的比喻,這段在強調不要因身體的次要部分影響重要部分之外,明確說出保養小的部分則為小人,保養大的部分則成為大人。孟子舉例做了比喻:如果種植林場的人放棄梧桐梓樹而去培養酸棗荊棘,那他就不是一個好的種植人,如果一個人寧願喪失肩頭或脊背卻只知道去保養一個手指,那麼他就是一個糊塗透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