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啥意思?有何寓意?

古往今來一個人的禮儀,便是展現教養的體現,良好的禮儀會令人眼前一亮,畢竟誰都喜歡與端莊沉穩,懂分寸知進退的人相處。

此乃再合理不過的人之常情,而且眾所周知在封建制度下,為皇權為天的思想便是百姓們,心中堅信與追捧多年的真理,當然了在農耕時代畢竟階層問題,乃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實現階級跨越的機率,甚至還不足萬分之一,對於平頭百姓們而言,或許一輩子都見不到王公貴族,可是一些高門大戶中的後代們,卻能夠時常進宮面聖。

餐桌禮儀的出現是華夏文化,開始變得文明的標誌,在食不果腹的時代能填飽肚子,便是萬幸中的大幸,只是當生活條件變好之後,該有的禮儀也不能少了。

餐桌禮儀算是先輩們,從古時候傳承下來較為,簡單易懂的一種風俗習慣,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相信這句話許多人都曾聽過,也是老一輩人們口口相傳的名言警句。

人人都知道華夏民族,有一個亙古不變的習俗那就是,萬事皆要圖一個吉利,雖說萬事開頭難,只是在老祖宗們心中,開端有個好兆頭,也算是個皆大歡喜的好訊息。

而從古時候傳下來的餐桌禮儀,實際上核心思想也是想要圖個好彩頭,說得通俗些便是華夏百姓們,都喜歡看到吉利的寓意。

所以透過這種理念,來分析俗語的意思,就十分好理解了。

首先菜不擺三,其一是由於家中賓客來襲,不論身份高低貴賤,作為東道主都必須拿出一視同仁的態度。

因為來者皆是客,有人來家中做客而百姓們,又都是熱情好客的主人,所以在解決佳餚的問題上,主人們自然也會使出渾身解數,而且更有甚者還會苦心鑽研,究竟做幾道菜來招待客人比較好。

而僅僅只有三道菜的場面,著實有些寒酸,再者華夏百姓們,做任何事都很喜歡熱鬧,人多心中便會感受到溫暖,這便是群體所帶來的心理效應。

而這種情況的產生就表明了,一定會出現富人極富,而窮人或許連一日三餐,都無法解決的殘酷現象。

那麼窮人長期無法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勢必就會外出行乞,簡而言之就是出去乞討。

而三這個字眼的發音,卻與分散的散字讀音神似,所以種種原因之下,菜不擺三的規矩便形成了。

其次筷不成五的暗中含義,也是大有來頭,然而這則規矩卻不能夠透過,字面意思來理解。

筷不成五也會被稱之為筷不列五,擺放筷子一直是華夏民族,餐桌禮儀中重要的一環。

所謂的筷不列五實,則是在強調不能夠,將筷子在桌上隨意亂擺放罷了。

當然了關於如何擺放筷子的規則還有很多,部分地區還會將,三長兩短的規矩加入其中,使得餐前筷子的擺放規矩更多。

能夠被視作標準擺放筷子的版本,其實是將筷子的一頭,墊在紙巾或是其他物品之上,這樣會給他人一種沉穩不浮躁的態度。

另外在用餐時如果在客人面前,將筷子插入碗中,此舉等於在變相做咒詛,當然這種想法在如今,很多人看來著實有些偏激,可是在老一輩人們心中,將筷子插入碗中的確不是個禮貌行為。

說完了筷不成五的含義,相信對於席不成六背後含義的由來,許多人也能夠猜出一二吧。

參加宴席古時候是不會讓,六個賓客坐在同一張桌子邊緣的,一來是因為那個年代用圓桌,招待賓客的傳統還沒有開始。

都是在以方桌來招待客人,然而如此情況下一張方桌邊緣,坐了六位賓客,為了美觀通常都一面三位,來這般排列的,奈何成雙的數字縱然美觀,聽上去也很吉利,但卻都忽略了一點。

在古代人們對烏龜的外觀,其實並不看好,甚至還有些排斥與牴觸,哪怕烏龜代表著長壽,可若論外表終究是有太多人知道,會誠心實意地喜歡烏龜。

六人做方桌恰好犯了這個忌諱,就使得極多的古人,對於席不成六的說法開始極度推崇,因為封建社會的資訊流動性並不可觀,導致觀念一旦形成後,就會在人們心中快速生根發芽。

若是想要根除或是說服,就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來努力,實際上講究餐桌禮儀並沒有什麼不好,相反這是知禮懂禮的表現,但凡事應對態度過激,便有些沒必要。

像席不成六這種觀念,在現代人眼中顯然就沒有那麼重要了,餐桌禮儀固然關鍵,但也不要為了渴求完美,便強行規定出諸多規矩。

對於曾經風靡社會一時的文化,實際上有些俗語多多少少,都會沾染上些許封建迷信的色彩。

那是被封建制度統治的朝代,而非當今思想觀念多元化的現代大都市,所以對於曾經的文化,可以適當尊重,優秀的文化與觀念,自然也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不過面對著一些沒必要,繼續傳承的觀念,便應該適當摒棄,學會汲取精華,而非對著所有觀念全盤接受,唯有學會取捨,才會得到珍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