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水滸好漢喝酒前,為何一定要"篩"一下?不"篩"真心喝不下去!

《水滸傳》裡的好漢們,都是大碗吃酒大塊吃肉的猛男。武松打虎之前,來到景陽岡酒店吃酒。“只見店主人把三隻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武松一飲而盡,“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又篩下一碗”。三碗之後,店主再也不來篩。

醉打蔣門神,在快活林酒店,小二打給武松的酒,都是“篩”出來的。林沖刺配滄州,跟押送他的衙役董超、薛霸到酒店吃酒,也是大叫夥計前來“篩酒”。所謂“篩”字,是也就是“過濾”的意思。古代喝酒之前,為什麼都要先過濾一下?酒裡面到底有啥?

酒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篩酒”這個詞,在古時用得多,流傳下來,如今各地方言中還有殘留,如今在南方地區還有“篩杯茶來”、“篩水”的講法,其實如今這個“篩茶”、“篩水”已經與“倒茶、倒水”無異了。但是在古代,“篩酒”就是“過濾”一下酒的意思。這個得從酒的釀造工藝說起。

現代的酒,多為“蒸餾酒”,純淨透明,很少有雜質。但是蒸餾酒在中國,最早也是元代才有的。古人稱蒸餾酒為“燒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而在“蒸餾酒”之前,古人喝的都是“釀造酒”。就是用穀物或其他含糖原料,發酵產生酒水後,經過濾而成的酒。因為沒有經過蒸餾提成,這種酒中混雜著許多酒糟殘渣,看起了很渾濁,帶著黃色或者棕色,所以又稱為“濁酒”、“黃酒”。

這樣的酒水,如果不篩一篩,看著酒液裡的漂浮物,賣相實在不佳,拿不出手。那時候百姓還不富足,糧食得來不易,酒糟和著酒一起吃,管飽又得勁兒,因此叫“吃酒”。而有錢的達官貴人飲酒,或者是一些酒樓裡面,就要講究一些,總是會讓店小二先把酒用漏斗“篩”一下,講一個排場。

不過這種酒就算“篩”過也很渾濁,因此“濁酒”一詞經常出現在一些好酒的詩人筆下。如陸游詩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渾,就是不清澈的意思。如三國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如唐代杜甫的《登高》:“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白居易的《問劉十九》有這麼一句:“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為何“新醅酒”前面要加上“綠蟻”二字?“綠蟻”其實就是新酒裡面,像螞蟻一樣漂浮的雜質,喝的時候需要手動過濾一下。

《南史·隱逸傳上·陶潛》載:“郡將候潛,逢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郡將到陶淵明家,正趕上他家的酒熟了。陶淵明取下頭上的葛巾,當了濾酒布。濾酒之後,又把葛巾戴頭上了。於是留下了一個“葛巾漉酒” 的成語,這也是陶淵明的“篩酒”的方式。

相比於“釀造酒”,“蒸餾酒”多了一道蒸發的工序,但這道工序卻大大提高了酒精含量。因此,在“蒸餾酒”技術沒有被發現之前,“釀造酒”都是低度酒,理論上的最高酒精度也就只有20度,通常情況下也就只有10度左右,跟今天的啤酒差不多。

所以,不用羨慕古人都能豪飲“千杯不醉”,那是因為他們喝的都是低度酒,就算連吃十八碗酒的武二郎,也頂不住如今的三碗二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