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趙光義剛上臺,為什麼就著急著編書?一個重要目的,很多人沒想到

“開卷有益”一語,就源於趙光義。

很難想象的是,就是這樣一位武將皇帝,竟為中國古代的文化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這一時期編訂的《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皆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那麼,趙光義為什麼要致力於編修古籍呢?難道真的是出於對文學的熱愛嗎?

趙光義的那句名言說得好:“朕性喜讀書,頗得其趣,開卷有益,豈徒然也。”我天生就喜歡閱讀,也能從書裡找到充實感,只要翻開書總能從文字中獲得一些益處,所以看書是一件有利於自己的事。這句名言一度成為勉勵天下士子的座右銘,讓大宋王朝的讀書人為之淚目。

然而,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作為一個統治者,一個政治家,他是否會像讀書人一樣捧著一本書沉醉其中呢?我們無從得知,畢竟人心隔肚皮,宋太宗的言行只是代表了一個世代的政治傾向,他是否熱愛書中的文字,答案只有他本人清楚。

為什麼趙光義要提倡文事呢?

這個問題,比宋太宗是否喜歡讀書更容易分析。在宋太宗即位之後,能夠威脅到皇權的將軍們已經讓先帝趙匡胤解決得差不多了,幾乎沒有將軍能威脅到趙光義的統治地位。不過,趙光義仍在致力於擺脫武將奪權的陰影,所以他決定將皇兄定下的“重文輕武”基調貫徹到底。

《揮麈後錄》有云:

“太平興國時,諸降王俱死。其舊臣或有怨言,太宗盡收用之,寘之館閣,使修書,如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之類,廣其卷帙,厚其廩祿贍給,以役其心,多卒老於文字之間。”

這段文字說的很明白,雖然在宋太宗登基之後,各路諸侯都已被剪除羽翼,南唐、吳越的國主也都魂歸天際了。不過,那些被迫歸降的外朝大臣,對大宋的歸屬感不足。一些得到宋太宗、宋太祖賞識且獲得高位的倒也罷了,那些沉淪下僚的,難免會懷念起舊主的恩惠。對於這樣心懷叵測的大臣,宋太宗自然要讓他們吃點苦頭。

只不過,如今天下太平,不能妄造殺業。況且這些人充其量聚在一塊發發牢騷,沒有幾個人敢密謀造反。於是,趙光義便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給他們安排些熬時間的工作,讓他們把精力花在有用的地方,不至於有事沒事湊在一塊緬懷前朝。最好的工作,就是讓他們進行遍修。就這樣,趙光義集結了那些每天一副苦瓜臉的大臣,打發他們去編書。

至於編書的範圍,越廣越好,最好囊括天文地理中國外國,從類人猿一直編到預言大宋萬世千秋。至於預計的時間,那更是越長久越好,最好讓這些喜歡發牢騷的大臣這輩子都紮根在書堆裡,連眼睛離開書本的功夫都沒有。

甚至於,為了掩人耳目,宋太宗做足了表面工作,他給予這些編書大臣最好的待遇,最優厚的工資,最崇高的空頭榮譽,要什麼有什麼,就是沒有實權。於是,一大群才子大儒聚在一塊,“白首太玄經”。

後世的皇帝們,也都以宋太宗為標杆,以類似的方式堵住讀書人的嘴巴。例如:永樂帝朱棣,奪了侄子的政權之後,打發滿朝大儒去修撰《永樂大典》。康熙帝為了促成滿漢共榮,編修了《古今圖書整合》。乾隆皇帝將文人作伶人,編訂《四庫全書》。

表面上看,這些皇帝都相當看重讀書人,實際上,只不過是為了在士林人的身上加一座五行山罷了。只要這些文人將全部精力放在編書上,就沒工夫扯出些靖難篡位、大興文字獄的閒言碎語。而宋太宗這輩子所編的書裡,最用心的唯有一部《太祖實錄》。

這部書是宋太宗親自主持修撰的,每個字句都經過趙光義的親自審定。從表面上來看,似乎趙光義相當關心已故的兄長,準備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

但實際上呢?

趙光義無非是想修改一些內容,讓自己的皇位顯得名正言順,確保自己帝位的合法性罷了。畢竟,相比於他的兄弟開國皇帝趙匡胤,作為繼承者的趙光義的皇權是無法用一句“皇權天授”概而論之的。

參考資料:

【《宋史》、《揮麈後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