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戰士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能脫盔甲?你看常遇春怎麼死的

我們看古裝劇最喜歡的場景估計就是場面了:一群群古代武士拿著制式武器,穿著威風凜凜的盔甲。這樣的場面大約是每個男人都為之嚮往的,即便是女人看到這樣的場面也難免會精神為之一振:太帥了。比起現在的奇裝異服,那些上面雕刻著猛獸、鱗片的盔甲看起來更有陽剛之美。正如《水滸傳》當中描述九宮八卦陣那樣:

戰陣

“明分八卦,暗合九宮。佔天地之機關,奪風雲之氣象。前後列龜蛇之狀,左右分龍虎之形。丙丁前進,如萬條烈火燒山;壬癸後隨,似一片烏雲覆地。左勢下盤旋青氣,右手裡貫串白光。金霞遍滿中央,黃道全依戊己。四維有二十八宿之分,週迴有六十四卦之變”

盔甲配上特殊的陣型,那種整體顯現出來的威勢足以讓人感到心潮澎湃了。不過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穿戴盔甲的,這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盔甲比較貴,二是私人穿盔甲在古代是違法的(帶弓弩都沒問題,但是不能帶盔甲),三則是因為穿盔甲很危險。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古代將士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能脫盔甲?你看常遇春是咋死的。

古代戰場是冷兵器時代,因此對陣的時候是非常殘忍的,人的肉體很容易就會被冷兵器破壞。正是因為如此,盔甲對於古代士兵和將軍的作用才是至關重要的。在密集的箭陣之下,沒有盔甲計程車兵基本與等死差不多,但是有盔甲計程車兵卻可以憑藉盔甲和盾牌躲過一劫;對於衝鋒陷陣的將軍來說,更是如此。《宋史》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兀朮憤甚,併力復來,頓兵十二萬於臨潁。再興以三百騎遇敵於小商橋,驟與之戰,殺二千餘人,及萬戶撒八孛堇、千戶百人。再興戰死,後獲其屍,焚之,得箭鏃二升。”

首先咱們要感嘆一下楊再興個人的戰鬥力了,“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這樣的戰績,在中國歷史上起碼是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這裡面盔甲的作用也非常大,當楊再興一人一騎殺入金兀朮軍中砍死數百人後,再一次以300人與金兀朮相遇,這時候金兀朮已經明白了:這是個猛人,不能力敵。

所以金兀朮安排了很多弓箭射擊楊再興。雖然楊再興武藝過人,但是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弓箭全部擋住,所以總會有一些箭矢射中他。但是他為什麼沒有被直接射死呢?原因就在於他身上有盔甲,這些盔甲或者使得箭矢直接被擋住,或者大大的緩解了箭矢的速度,使得它們不能射傷楊再興的臟腑,這樣楊再興就可以頂著箭雨,再次殺死2000多金兵了。

想來,如果身上沒有一身靠譜的盔甲,楊再興也難以支撐那麼久了。不過,盔甲對於將軍來說,既是一種巨大的保護,也是一個巨大的麻煩。為了保證盔甲的防護力,盔甲一般都會把人的整個身體都包裹起來;高階將領的盔甲,為了防止箭矢,還會在裡面裝上絲綢這樣的東西,對箭矢的力度進行緩衝。

這樣的防護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它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麻煩:散熱問題。因為盔甲高密閉性、加上裡面還有隔熱層,所以處在盔甲裡面的人會非常容易發熱出汗;與此同時,盔甲的重量還非常重,比如宋朝的步人甲,足足58斤重,那些將軍的特製鎧甲可能重量更重,背上這樣一身“行頭”戰鬥,不出一分鐘就渾身汗如雨下。

但是這麼熱的盔甲,古人即使是被熱得全身溼透也不敢脫掉盔甲,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當然是為了防止敵人的偷襲了,因為戰場上形勢多變,誰也不知道敵人會在什麼情況下偷襲你,所以必須保證自己時刻處在戰鬥狀態中,因此這些可以保命的盔甲是絕對不能夠脫掉的。盔甲結構複雜,重量大,一脫一穿的過程耗時都非常長,為了保險起見,只能不脫。

更為重要的是另外一個原因:卸甲風。卸甲風是什麼呢?看看常遇春的死因就知道了。常遇春是明太祖手下的猛將、元帥,軍中號稱“常十萬”,一生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他與徐達就像漢朝的霍去病與衛青一樣成為了“帝國雙壁”。不過,他卻在1369年就去世了,年僅40歲。他既沒有遺傳病,而且還是個超級猛將,身體好得不得了,史載:

“及兵薄牛渚磯元兵陳磯上舟距岸且三丈餘莫能登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採石,進取太平。”

就這麼一個可以親自衝鋒陷陣的猛將,為什麼會突然在40歲病死呢?原因就是因為他不小心脫了盔甲,受了風寒,不治身亡。古人云:聖人避風如避箭。就是因為風寒對人的傷害太大了,而穿著盔甲作戰後的常遇春更是渾身大汗,毛孔舒張,一旦被風吹到,就會透過他的毛孔直接入侵他的肺腑,加上戰場醫療條件簡陋,所以不幸英年早逝。

因此,古人打完仗,即使是全身溼透也不能脫盔甲,只有等到汗水乾涸,身體冷靜之後才敢小心翼翼的脫掉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