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日韓三國的關係,交融錯雜,文化也是相互影響

引言

在日語中有個詞叫“歸化人”,泛指從國外來日本定居的移民,法律意義上則特指加入日本國籍的外國人。而在歷史上,也有歸化人這一說,指的是公元4世紀到7世紀這幾百年時間裡,漂洋過海來到日本成為住民的中國人和朝鮮人。只不過“歸化”二字,因為有“歸順”“服從”“被感化”之類的意味,而當時日本純粹荒蠻之地,真要說中國人在4世紀“歸化”日本,實在有些牽強,所以後來史學界對於在那幾百年裡從中國、朝鮮跑到日本定居的人,往往會專門給予一個新的稱呼,叫“渡來人”——坐船渡海而來之人。

而在今天,這個概念的時間範圍又被擴大了不少,只要是古代來到日本定居的外國人,都會被認作是渡來人。渡來人對日本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這不是假大空,而是李菊福——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像之前曾經提到過的稻種輸入,那便是我們中國人的功勞。眼下討論的古墳,雖然挖泥搬石頭這種苦力都是日本人在幹,可墓地的選位,陵身的設計以及施工時候的現場指導,則都是由朝鮮人來擔任的。有人說日本古代的老師是中國,這種觀點是不切實際的。在古時候,尤其是三國之後隋唐之前的那段日子裡,日本人的老師其實是朝鮮人。

而中國,則是祖師爺。知道為什麼朝鮮半島當年能有如此發達的技術水平嗎?那是因為他們離中國近。那年頭的中國雖然強大,但日子並不太平,天下大勢合久必分,秦亡漢興,東漢混戰,每一次都弄得老百姓流離失所,有很多人在國內實在是混不下去了,只能帶著妻兒出國逃難,離中原地區最近也最像樣的國外地盤,是朝鮮半島,畢竟那地方也算是受過些許華夏文明的薰陶。而在逃亡朝鮮的難民裡,當然不可能只有農民苦力,也會存在著一些知識分子或是技術人員,於是這就起到了一種文化輸出的作用,這些難民,為落後的朝鮮半島帶來了文明的曙光。

只不過那時候的朝鮮其實也不太平,地方不大國家不少,主要有三國:新羅、百濟以及高句麗。大家齊聚半島,上演小型版的《三國演義》,長期割據混戰。就這樣很多中國移民覺得朝鮮也不太適合自己,所以再次離鄉背井,他們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而同樣的,朝鮮本國那些為躲避戰亂的人們,也是這麼坐船去日本的。這些人給日本帶去了很多無形資產,比如更加先進的冶金技術,比如陶器的製造技術,再比如紡織技術,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東西——漢字。沒人否認日語中所用的漢字絕大多數都是從中國傳入的,但在那個航海技術尚不發達,中日兩國尚且不能頻繁往來的時代,很多漢字以及漢文化實際上只能由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其實中日韓三國的關係從來都是交融錯雜的。說到這裡,突然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話說在宋代,有一個叫荀凝的中國人因躲避戰亂而逃到了朝鮮半島,因為當時正值高麗顯宗時代(公元1009~1031年),“荀”字的發音在朝語中同“顯”,所以他不得不避嫌改姓為孫,叫孫凝。他們孫家在高麗後來成了名門望族,人稱安東孫氏,出過不少位高權重之人,比如一個叫孫乾的,當過高麗將軍;還有一個子孫叫孫處訥,在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時候,曾率民間義軍和日本人作戰,表現非常英勇。

只是沒想到三百年風水輪流轉,當年跟日本侵略軍打得難捨難分的孫家,其後人卻為了討生活而從韓國移居到了日本,並改姓安本。昭和三十三年(公元1957年),安本家的次子在佐賀縣出生,被父親安本憲三取名為正義。他便是日本著名資產家、軟銀(SOFTBANK)創始人孫正義。說回正題。由於當時日本的文化侷限(沒有文字),導致很多渡來人縱然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勞,卻也只能當無名英雄,比如你無法知道把稻種帶來的中國人姓甚,也查不到幫著設計古墳的朝鮮人名誰,在說起他們的時候,只能稱其為引進稻種的中國人,造墳墓的朝鮮人,真正能留下姓氏名號的雖說不是沒有,但真的非常罕見。

所以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說法:渡來人裡頭,但凡能夠留名的,那必然是大人物,而在這些大人物之中,最最出眾的,堪稱是千百年間渡來人裡最顯眼的超級大人物的,有兩個,一個叫弓月君,一個叫王仁。這兩位都是中國人,都有自己原來的漢姓,前者姓嬴,後者姓王。中國姓嬴的不多,確切地說是很少,再說得精準點,那便是隻此一家——秦始皇嬴政他們那一族。事實上這位弓月君,正是秦王朝的皇家後裔。話說那一年正值天下大亂,先有陳勝吳廣,後有項羽劉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皇朝秦朝就這麼被打垮了,但所幸嬴家的人沒有被殺絕,當然皇帝是肯定不能繼續做了。

為了保命,大家紛紛改名換姓地逃出了首都咸陽。其中有一撥人為表不忘帝國大業,改姓為秦,然後一路逃到朝鮮,安居了下來,這便是弓月君的先人。定居朝鮮之後,秦家代代都受到了當時半島統治者的重用,到了弓月君那代,他被自己所在的百濟國國王封為重臣,並派遣為使,出訪倭國。結果不知是何緣故,弓月君見了倭王就表示,自己在百濟已然是混不下去了,一直都想著棄暗投明,只是苦於出路難找:回中國吧太不現實,畢竟自己出身成分不好,跑過去肯定要被當成打著秦皇朝旗號反攻倒算的逆賊;可去稍微遠一點的匈奴大草原吧,又實在受不了那頓頓吃羊肉的日子,想來想去,還是請倭王行行好,把自己給收留了吧。

當然,這收留肯定不是乾白工,弓月君表示,自己不是一個人,自己的身後,有數千百濟人民,他們多是百濟的技術工以及文化人,只要倭王願意收留自己,那麼這上千位高精尖人才,也能一併跟隨來倭國。當時倭國的國王叫譽田別尊,也就是被後世稱為應神天皇的那個。這裡有個事必須要先說明白:其實天皇是公元7、8世紀前後才出現的稱號,在此之前倭國的國王一般都稱大王,只不過後來的日本人為了體現出一種天皇家族萬世一系的光輝,所以才把另外一些大王都冠以天皇的名號。說到“天皇”,又不得不提到一本《日本文紀》,堪稱是東洋《史記》,也是著名女王卑彌呼在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正史,她在書中被冠以了神功皇后的名號。

當然,有後必得有王,跟卑彌呼拉郎配的,是傳說中日本第十四代天皇——仲哀天皇。雖說平白無故地多了一個老公還是個天皇,確實聽起來不錯,可卑彌呼在歷史上的形象是聖女而非剩女,這等於是在玷汙人。其實《日本文紀》這本文,雖然自稱是正史,可你不能把它當正史來讀。該書開篇第一卷,說的是兩兄妹透過直系近親通婚的方式,弄出了日本列島和日本諸神。這在中國是絕不能放入“正史”行列的。

不過這並非是說古代的日本人修史精神不嚴謹,也絕非說《日本文紀》是滿紙荒唐言的扯淡之作,事實上這本文裡大多數史料還是非常靠譜的。我們現在說的事有很多也都以這本文為依據,只不過就書本身的性質而言,《日本文紀》與其說是一本歷史書,不如說它是一本政治宣傳教材更為貼切些。此書成書於養老四年(公元720年),修撰編寫耗時三四十年,歷經天武、持統、文武等數代天皇,而修撰此書的最大動機,是天武天皇透過發兵攻殺親侄大友王子才得到王位,雖然事成但畢竟名不正,於是為了宣揚自己正統,這才命令手下修史一部,先是把關於大友王子一切正面的事蹟給抹殺了。

以至於今天的你在《日本文紀》裡很難找到大友王子被冊封為太子,然後還曾經登位當過天皇的記錄。同時,天武天皇還鼓吹了一下君權神授,表明自己今天能登大位,絕對不是因為殺侄篡位,而是八百萬諸神早在千萬年前就已做定的冥冥安排,是正統中的正統,不僅自己正統,就連天皇這個皇位,也是神安排的正統,從神的時代開始,就一直來歷清楚並代代血脈相傳。

結語

這便是被後來日本的國粹主義者們喊得震天響的“萬世一系”的由來。說回來。對於弓月君的移民要求,應神天皇表示非常樂意接受,他當即讓對方趕緊回去,準備停當了之後隨時歡迎來倭國定居。然而,弓月君這一去,便再也沒了音訊。倒不是他放鴿子,而是出了岔子。百濟隔壁的新羅國王,把那一行人給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