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勝敗乃兵家常事,項羽已到烏江邊為何寧死也不渡

其實它涉及到了兩個朝代的興衰,一個是漢朝的興起,第二個是南宋的沒落。從小處說又有兩個人物,他們截然相反,一個是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另一位則是頂天立地的英雄項羽。

話說秦末之前,第一支反秦義軍,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向暴秦宣戰,由於內部出現了問題,才使這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失敗了。

隨後續寫史篇的兩位江蘇英雄橫空出世,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項羽是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省宿遷市)人。項羽起家在江東,以江東:“八千子弟兵,”傾覆了大秦帝國大廈,建立了“西楚”基業。

與此同時家住沛縣豐邑中陽里人(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的劉邦,在芒碭山集合三千子弟兵,積極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起義後他投奔了秦末名將項梁,即項羽的叔叔。

大家都是義軍,劉邦項羽二人在戰火中結拜為兄弟,並立下盟約“誰先取下咸陽者為王。”然而這時的項羽戰績斐然,收穫頗豐的他,在項梁戰死後,楚懷王怕控制不了項羽,便派了一個監軍宋義來領導項羽。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掌握了全部楚軍的軍事大權。

項羽趕走了楚懷王,自封西楚霸王!

劉邦偷眼一看,我兄弟項羽好像要稱王稱帝,怎麼辦呢?也就在此時,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威震天下名噪一時,成了反秦義軍中的領頭羊,諸侯裡的大哥大。

劉邦心想讓項羽折騰去吧!我呀帶領我的軍隊先取咸陽為上上策,這樣一來就把當初的盟約付諸於事實,劉邦稱王天經地義。當項羽反應過來時,氣炸連肝肺,暴跳如雷時揮師西進攻打咸陽。

回看鴻門宴上,正是項羽的猶豫不決,放走了劉邦,氣死了范增,如今好兄弟反目成仇的序幕就此拉開!

劉邦與項羽的決戰主戰場,一直都在滎陽一帶。按照當時的軍事力量來說,項羽處於絕對的優勢,劉邦處於劣勢的狀態。

項羽當時手中有兩張王牌,一是精兵十萬,作戰勇猛銳不可當。別看劉邦有二十萬雄兵,戰力基本上是二比一,如果真的和項羽打起來,劉邦根本打過項羽。

第二張王牌就是劉邦父親劉太公,劉邦的妻子呂雉和長子劉肥,都在項羽手上做了人質。劉邦此刻算計來算計去,覺得與項羽拼死一搏,吃虧最後還是自己。

而項羽呢?因韓信在他的後方展開了破襲戰,造成了糧草補給短缺,兵源補充艱難的境地,雙方僵持不下,最後進行了“鴻溝議和。”項羽放了劉家人質,撤兵準備返回楚地。

劉邦的謀士張良和陳平,急忙勸說劉邦,不能放走項羽歸山,否則後患無窮!劉邦的雄才大略此時很機靈,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急忙單方面撕毀協議,急派三路大軍尾隨項羽的身後殺來!

項羽的義氣換來的是刀兵相見,劉邦的背信棄義,為的是儘快踏上九五之尊,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前202年(漢五年),著名的垓下之圍戰火已經點燃,劉邦不僅投入自己的老本,還聯絡各個諸侯,一同消滅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帶領二十八騎殺出重圍,來到烏江岸邊時,回頭再看四面楚歌逼近,項羽仰天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但我認為項羽到了烏江邊,為何寧死也不渡江,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英雄本色,自尊自愛。

西楚霸王項羽,若說英雄本色,恐怕天下無人否認,若論武力可以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是貴族出身,貴族子弟的虛榮心與自尊自愛心特強,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亡,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

二、崇尚義氣,講究規則。

垓下之戰,是軍事上陰謀,不是陽謀,劉邦的背信棄義,讓項羽無言以對。他認為劉邦不講究規則,更是一個卑鄙無恥之徒。

人心不古蛇吞象,項羽敗在了太相信別人,他沒有智囊團的輔佐,輸在了智慧與智謀之上。

三、大難來臨,唯有虞姬。

烏江岸邊的慘景,讓項羽徹底的絕望,虞姬也倒在了自己的懷裡,那十萬將士早已煙消雲散。當愛情破滅,事業走上絕路時,心裡的壓力是無法承受的。

重情重義的項羽,此時猶如南柯一夢,醒來時,才發現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愛人只有自己。

四、無言交代,江東父老。

八千子弟背後是八千個家庭,哪一個父母都盼望兒子歸來,江東父老鄉親把子弟交給了項羽,這是對他莫大的信任,都說完璧歸趙,項羽拿什麼還給父老鄉親們?

五、破釜沉舟,為國捐軀。

人入絕境,誰都盼己逢生,這是本能反應。可是在戰場上看到自己的軍兵,都已捐軀戰死,項羽不想把他們留在這裡,要留下的話,自己也陪著他們,這樣他們才不會孤獨!

為國捐軀,將士榮耀,有何貪生怕死之意,一同長眠在這裡,豈不是人生快事!

小結: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豁達無所畏懼,英雄的豪氣永遠值得尊敬。唐代詩人杜牧曾經在他的《題烏江亭》中寫到:“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表達了後人為項羽自刎烏江,感到十分的惋惜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