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韓信為何會被呂后殺掉?劉邦給了他5年的時間做選擇,他卻不珍惜

劉邦之所以能戰敗項羽,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會用人。項羽雖學會了“萬人敵”,但奈何他真就搞出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敵人。所謂,項羽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這誰受得了?

反觀劉邦卻總在交朋友似的。比如漢初三傑中,最起碼有兩位是以交朋友的方式,被劉邦追求到手的。蕭何自不用說,兩人是老鄉,早就認識並有交情。

張良,本是韓國貴族後裔。他之所以反抗秦朝,就是一心要復國。為此張良年輕時,都當過刺客,去刺殺秦始皇。後來劉邦發現張良很厲害後,便義無反顧地幫他,跟他交朋友,讓張良很感動。在項羽掐滅了張良復國的夢想後,他便義無反顧拉住了劉邦的手,一起跟項羽玩命。

至於韓信,他最初跟著項羽幹,發現項羽名為霸王,卻實則是“婦人之仁”,難成大業後,就跳槽到劉邦這裡。是蕭何發現了這個小兵不同凡響,不但唱出了一幕“蕭何月下追韓信”,還逼著劉邦封韓信為大將軍,把兵權給了他。

結果正是這三人,輔佐著劉邦,一路對抗和消磨著強大的項羽,最終韓信一個“十面埋伏”,項羽成為了歷史絕唱,過程雖悲壯萬分,奈何終究是失敗了。就這樣劉邦開國大漢,當上了皇上。

所謂“時移世易”,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蕭何、張良和韓信的命運,就出現了分水嶺。概括說就是,這三人中唯有韓信被殺掉了,其餘兩人都善終,這是為何呢?莫非劉邦真是濫殺功臣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一個巴掌拍不響。

先看蕭何,他是劉邦的起家班底,沛縣功勳集團的二號人物,跟一號人物劉邦捆綁得非常緊。這個地位就註定了,只要蕭何不推倒劉邦,就死不了!因為劉邦也好,呂后也罷,最信任的還是這些“老兄弟”們。彼此都太熟悉了,誰啥樣都清楚,用著放心,看著舒心,罵著也無心。

至於張良,他屬於劉邦身邊的謀士。也就是說讓他動個腦子,分析下局面,制定步驟啥的,這種事張良最拿手。但若想讓他決斷,親力親為去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劉邦就曾重用過張良,讓他當大將軍,結果仗打得一塌糊塗。所以張良是典型的,說得比做得好!

比如,張良強留項伯救下劉邦,還有燒棧道,阻止分封,籠絡韓信、英布、彭越,以及勸都關中,他是一個奇謀跟著一個奇謀。可問題是得便宜的是劉邦,得罪人的卻是他自己,誰願意被人坑?

因此張良拒絕三萬戶的齊侯,只當了一萬戶的留候——彷彿是追憶跟劉邦相遇、相知一般,給足了劉邦面子,實則卻是低調保身。此後張良就開始各種養病,彷彿啥都不管,啥也不知道,但實則啥事他都瞭若指掌。

呂后擔心兒子劉盈的太子位被搶,逼張良幫忙,結果張良給出“商山四皓”的答案。一舉穩定住了劉盈的太子位置。若沒有對朝局的洞若觀火,張良絕不可能有這種辦法。

所謂:大隱於朝。張良堪稱玩到了頂級。所以張良也死不了,即不威脅劉邦,還是呂后和未來皇上的恩公,這是雙保險!最後來看韓信,是不是立刻就感覺,他哪裡不對了?

其一:身為統兵大將軍,就必須要壯大自己的隊伍。所以韓信身邊早就聚集起了所屬勢力,武有李左車,文有蒯通。其中正是這位蒯通,最早意識到張良的危險,勸他稱王,跟項羽和劉邦,來個三分天下的格局。

所以劉邦的起家班底,沛縣功勳集團,如何能容得下韓信?光彩、好處全歸你了,我們怎麼辦?可偏偏韓信非但不知小心,反而還是一幅天下第一的模樣。

劉邦當了七年皇上,五年不殺他,沒事就提溜韓信過來,一起喝酒擼串縱談天下。結果韓信不是藉故不去,就是去了“不好好說話”。比如說劉邦最多統領十萬人,而我韓信卻是“多多益善”,直接氣得劉邦想發飆。

同時對沛縣功勳集團成員,韓信也是各種看不起。比如樊噲非常尊重他,結果他卻說:沒想到我會淪落到跟樊噲這類人為伍了。

韓信本就有自己的所屬勢力,還擁有黑歷史,曾逼著劉邦封他為齊王。如今又這麼不識時務,不會做人,行事高調,這必然埋下了必死的禍根。

其二:韓信早就囂張跋扈,讓人如芒在背了。劉邦自當了皇帝后,用了五年時間,對他進行各種敲打。也就是說,放任了韓信五年,讓他反省,做選擇!比如前面提過的,總是提溜韓信過去談話,除了對韓信不放心外,其實就是在逼韓信趕緊站隊,做出一個選擇來。

還如劉邦絞滅“異姓王”這事,明顯並非針對韓信一人,而是為了保證天下姓劉罷了!結果韓信錯過了這個機會,搞得劉邦貶他為“淮陰侯”。同時還有樊噲,他即是大漢的原始股之一,又是皇親國戚級別的,憑啥會對你韓信,那麼尊重和推崇?

因為沛縣功勳集團的二把手蕭何,對韓信愛得不得了。夏侯嬰也是你韓信的救命恩公——當年若非夏侯嬰在刑場發現韓信有才,哪還有日後韓信的百戰百勝?

所以,正是因為有了這層關係,沛縣功勳集團,雖註定了不容韓信,卻同時也意味著,只要韓信選擇了我們,那咱就是好朋友,彼此有天然紐帶。這其實就是為何樊噲,那麼尊重韓信的深層邏輯。

張良對此就非常敏銳,幫呂后(沛縣功勳集團),立穩了太子劉盈。只是這一件事,就等於張良上了保險。可再看韓信,卻還認為跟人家交往是恥辱。

為啥蕭何最後會幫呂后殺韓信?人們都說蕭何是被呂后逼得——的確,其實第一個逼蕭何動手的人,便是韓信自己!哪有他這麼打別人臉的?

最後看劉邦,呂后殺掉韓信後,劉邦得知後是“喜且憐之”。那麼劉邦喜啥?當然是韓信終於死了。這等於也替他出了口惡氣。因為就在劉邦這次出征陳豨之前,他曾叫韓信跟自己一起去。

哪料韓信卻表示:我得病了,去不了。結果劉邦一回來,韓信早就被殺了——理由是謀反!倘若韓信跟著去呢?哪還有這檔子事!

為何劉邦又可憐或憐惜韓信?五年時間,劉邦足足給了韓信五年時間,一直放任他,讓他去選擇,可這哥們卻就是不知道珍惜——不是打劉邦的臉,就是打別人臉,最終自取其禍。搞到最後,劉邦還沒動手呢,沛縣功勳集團就行動了。

其實劉邦清楚得很,就憑韓信那可憐的情商,他謀個啥反,就天生不是謀反的料。所以倘若說項羽死於“婦人之仁(韓信評價)”,那麼韓信則顯然死於不知進退。

劉邦給了韓信五年時間做抉擇,已經足夠仁慈了。所以殺功臣韓信,劉邦並不負主要責任,是韓信跟沛縣功勳集團,矛盾爆發的結果——至於韓信謀反,無非是欲加之罪的藉口罷了。